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最初产生于美国,用于帮助银行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与传统的融资方式不同,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收入为导向的结构性融资方式。它以资产池的未来资金流为基础,提供两个层次的信用,即资产池中资产本身的信用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衍生的信用,由发起人、服务人、特设机构(SPV)、投资银行、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主体参与,通过资产证券化的三机制,即资产组合机制、破产隔离机制、信用增级机制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得以流通。资产证券化对于发行人的意义在于实现融资多样化、转移风险、增加收入、改善财务结构;而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内含较高收益率的信用级投资产品,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组合多样化。次贷危机以前,资产证券化通过使不流动的资产流动起来,以较低的成本得到了稀缺的资本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资产证券化结构越来越复杂,种类也越来越多样。由于“误导激励”(Misaligned工ncentives)和“收益矛盾”(Conflicts of Interest)的影响,资产证券化被过度的使用,这和次贷危机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信用的缺失和监管的缺位是造成资产证券化产品过度使用的首要原因。因此在全球经济复苏的阶段,积极的改革完善监管,推进风险自留、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监管、解决补偿错配问题和对信用评级机构加强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合理的制定监管的标准和措施已经成为各国监管当局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各国监管机构也一直在进行着改革的尝试。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市场规模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市场规模。应该看到,资产证券化是全世界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完善监管,推进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阐述了完善资产证券化监管的重要意义,同时对资产证券化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本文文章结构进行简要介绍。其次以图表的形式介绍了资产证券化参与各方的职能以及简要的介绍了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接下来,在分析资产证券化给发起人和投资者带来的好处后,试图解释资产证券化被过度使用的原因。然后,针对次贷危机前资产证券化被过度使用的原因和资产证券化市场复苏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国监管当局现阶段对资产证券化监管所做的改变和争议,提出了3点监管建议。最后,在介绍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后,结合美国的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模型对我国个人贷款资产证券化水平进行了模拟,并提出了完善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建议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