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不仅涉及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促进充分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后,西方各国面临失业率持续上升的巨大压力,相继进行了劳动力市场灵活化的改革。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在降低失业率、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产生了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排斥加剧,以及工作贫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威胁到了劳动力市场中的雇员。如何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保障性统一起来,实现劳动力市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成为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欧盟推行了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无论是从提高就业率方面,还是从降低失业率方面,欧盟各国都创造了“就业奇迹”,尤其是丹麦、荷兰两个先行实践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实践证明,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是一条有效的路径。目前,中国的失业问题严重,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因此,面对严峻的失业问题,研究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灵活保障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参照劳动力市场指标体系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关键的失业率、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三个指标和长期失业率、青年失业率、青年就业率、青年劳动力参与率五个辅助指标,对欧盟各个模式的代表国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初步得出了该模式有效的结论。这也成为论文研究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基于以上思路,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八章进行论述:首先,论文进行基础性研究,为整个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第1章、第2章和第3章。论文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基本内容,在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详细梳理了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相关概念的不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本文的观点;论文还介绍了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其次,论文进行扩展研究,从纵向的发展历程和横向的运行机制两方面进一步研究,主要包括第4章和第5章。在经济全球化、欧盟一体化、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灵活化改革的背景下,历经先行实践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和成熟完善阶段,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形成四种代表性模式。其中,北欧模式具有高灵活性和高保障性,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具有高灵活性和低保障性,地中海模式具有低灵活性和低保障性,大陆模式具有低灵活性和高保障性。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各模式典型代表国家,如丹麦、英国、意大利、德国,在成功权衡灵活性和保障性的同时,又具有不同的运行机制。通过深入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模式间的差异,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再次,论文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模式产生的效应,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主要包括第6章和第7章。论文分析了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直接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间接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劳动力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量化了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失业保险替代率、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工会密度以及劳动税收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证明了模式的有效性。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在创造“就业奇迹”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的权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保障性,需要继续探索未来的改革方向。这部分是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最后,论文研究的落脚点,在借鉴欧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的灵活保障劳动力市场,主要包括第8章。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文在确定构建灵活保障劳动力市场权衡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确保灵活、安全的合同安排,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实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具体措施;引入终身学习,发展可持续的、有效的社会对话和充分发挥税收支持作用的配套措施。完善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既要兼顾灵活性和保障性,又要侧重保障性,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灵活保障路径,以期缓解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