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再次说明了中国文化类的书籍在海外受到了大量关注。所以,对于文化典籍类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能大大地满足外国读者的需求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取自于何锡章教授的《中国文化史》一书中的第一章。何锡章教授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享有盛名,曾被任命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12年,20余年来教授“中国文化”予本科和硕士生,材料就是该课程讲义。“中国文化衰落的内在原因”为讲义第一章,这一章节分析了中国文化衰落的内在原因,包括创造力的衰退、包容性和抵抗力的弱化以及人性的萎顿和社会发展的阻抗。该章节是本书的一个背景介绍,何教授在介绍这一章时,运用了大量比喻句和古文,这给笔者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选择此章节作为翻译实践对象,分析并总结了翻译中所遇到的难点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结合这一章的语言特点和文本风格,笔者以德国功能派学者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文化典籍类的英译问题和解决方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1934年提出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赖斯将文本类型分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感染型文本”和“听觉-媒介文本”四种类型,并提出,每一种文本至少有其中一种功能,而不是局限于其中一种功能,而且在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时,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不同的功能。笔者结合她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处理不同的文本信息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省译、识别法和适配法,力求目标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该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