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学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2例,年龄均>60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5.1岁。骨折按Evans分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即III型或III型以上。其中IIIA型6例,IIIB型4例,IV型18例,V型4例。根据术前骨盆正位X线片按Singh分级:健侧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指数均在3级及以下。1、人工关节置换组共11例,包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4例,人工双极头置换7例,均为骨水泥假体。年龄62-90岁,平均年龄75.1岁。10例患者并存内科及其他疾患,其中并存1种者1例,并存2种者4例,并存3种者及3种以上者5例。常见的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贫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脑出血后遗症、腔隙性脑梗塞。术后随访时间5-28个月,平均17.1个月。2、内固定组共21例,包括DHS 19例,PFN 1例,解剖钢板1例。年龄60-93岁,平均75.1岁。20例患者并存内科及其他疾患,其中并存1种者3例,并存2种者8例,并存3种者及3种以上者9例。术后随访时间3-28个月,平均14.3个月。记录置换组及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随访病人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术前、术后FRS评分和Harri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卧床时间短(P<0.01);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术中输血量比较,行秩和检验,P>0.05,表明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术中输血量无统计学差异;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置换组术后未发生卧床相关并发症,内固定组则由于卧床制动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多;根据术前、术后FRS评分和Harris评分下降值来比较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经t检验,两者均为P<0.05,说明相对于内固定组,人工关节置换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更好。结论:1、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假体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相近,卧床时间更短,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与卧床相关并发症较少,术后功能恢复也更好。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选择之一。该术在不增加手术创伤的前提,具有卧床时间更短,与卧床相关并发症更少,术后功能恢复更好的优点。3、本研究病例数略少,在反映结果的准确性及全面性上存在一定局限。根据本研究结果结合人工关节置换术理论上的优越性,使大样本的置换组与内固定组的随机对照研究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