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有组织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2002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进行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年确立对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实践证明,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它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加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出现多样化的情况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需进一步完善。 文章首先对我国现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指标体系与教育目标较好地保持了一致性,评估项目具有良好的导向性,比较符合评估对象的实际。但是也存在过分重视指标体系的统一性,使用单一的以学术性和投入水平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评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没有针对高等学校层次多样化的实际体现分类指导原则的问题。接下来简要介绍了美、英、日三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与指标体系,分析得出学术水平、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和学生质量是评估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其次,对高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整理,并指出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即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质量观、适应性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以及特色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基于以上研究,文章提出教育评估需适应当前高等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定位,选择适当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改变精英教育阶段的评估标准,从统一到分类,建立分类指导的评估模式,即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三种类型进行评估。同时文章对不同类型大学所依据的评估标准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高校各异的评估侧重点。研究表明建立以分类评估指导为特征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尤具现实意义,有利于防止高等学校出现盲目攀比现象,可促使他们办出各自的特色,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