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宫虎彦(1911-1988)是日本文坛上声望很高的一名作家,其作品曾多次被选入日本国语教科书。他于1947年发表历史小说《雾中》,受到日本文学界的重视,1950年前后发表《菊坂》、《画册》等优秀小说,进一步巩固了其文坛地位。田宫虎彦在国内外形势动荡不安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和大学时代,这一段生活使他得以深入了解下层民众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为其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纵观田宫几十年来的创作,无论是借古讽今的历史小说,还是揭露社会黑暗的现代小说,战争一直是其作品中高频出现的字眼,普通民众始终作为主角活跃其中。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笔下的庶民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论主要以田宫虎彦的代表作《画册》、《雾中》、《银河情死》为中心,并借助其他先行研究和各种访谈资料,分析这三部作品中的庶民像。最终发现从《画册》到《银河情死》,处于被支配阶层的庶民对于支配阶层的态度,从逃避到直面的转变。战前,作为被支配者的庶民们对战争以及军国主义体制没有清晰的认识,习惯于通过逃避现实来保护自己。体制强化的战时,庶民们虽意欲反抗,但陷入自我矛盾,最终不得不屈服于国家权威。战后,百废待兴,庶民们虽然生活贫困,但展示出积极重生,追求自我的姿态。究其原因,内因上,与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政治主张有着密切关联。外因上,民主主义的发展以及战争桎梏的解除等是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从这三部作品可以一窥田宫战争认识的可取以及不足之处。以下列出本论的具体结构。第一章主要介绍田宫虎彦的生平以及文学概观,总结其文学特征;第二章紧扣《画册》文本,剖析战前以“我”为代表的庶民姿态以及这部作品的深层内涵。第三章围绕借古讽今的历史小说《雾中》展开,重点分析以“庄十郎”为代表的下层民众在战争悲惨处境下的生存姿态以及“雾中”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第四章对作品《银河情死》进行文本分析,考察二战阴影下,以主人公“佐喜枝”为代表的庶民形象。第五章将这三部作品中的庶民形象进行比较,总结其变化特征,探求其变化的内外要因,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田宫虎彦对战争的认识。最后对全篇进行总结,并明确今后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