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大面积的湿地退化和土壤盐渍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黄河三角洲湿地成陆时间短,其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出现了天然湿地面积减小、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湿地多样性水平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湿地植被息息相关。由于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该地区地下水与植被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即地下水和植被通过包气带在垂向上有紧密的水分联系。因此,研究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可为黄河下游水资源调度、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典型植被(翅碱蓬、柽柳、刺槐林、芦苇和棉花)、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之间的关系;基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建立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运动概念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运动模型。基于验证识别后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预测不同情景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进而研究地下水动态对区域植被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显著影响土壤盐分,平均影响系数为0.327,地下水埋深在0.5-1.5m的土壤盐渍化最严重;整个研究区内植被发育较差,其中,研究区72%面积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小于0.4,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对天然植被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土壤盐分对研究区翅碱蓬、柽柳、刺槐林、芦苇及棉花NDVI的影响显著,地下水埋深对翅碱蓬、柽柳NDVI的影响显著,对芦苇、棉花、刺槐林NDVI的影响不显著。根据研究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及水均衡分析可知,研究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的成因类型为:降水—蒸发型。研究区地下水流向由陆向海,即地下水以黄河和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分别以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流入渤海,且由陆到海的水位变化趋势与地表高程变化的方向一致。在黄河附近地下水水位高、等值线较密,河水的补给作用强烈。在黄河故道附近,地下水水位略高于周围,形成以黄河故道为脊的地下水分水岭。地势平坦的区域地下水等值线疏、变化平缓,水力坡度小且与地表高程下降的方向一致。近海地区地下水等值线疏、变化平缓,水力坡度小,地下水缓慢向海流动。正常条件下,今后几年地下水位呈上升的趋势,低平低地、滨海低地的地下水位上升了1-2m;在此条件下,植被演替如下:洼地、低平低地、滨海低地等由于地面积水,碱蓬不能适应积水环境而逐渐被芦苇群落所取代,长此以往逐渐被白茅群落取代,直至演替为温带阔叶林。在降雨量增加的情况下,研究区地下水位全面上升,随着时间的增加,变化的越明显;由于降水淋滤作用,研究区的土壤含盐量下降,较耐盐的芦苇逐渐被淡水芦苇、柽柳碱蓬草甸以及芦苇柽柳群落,逐渐被白茅群落取代,长此以往,会演替为温带阔叶林。在蒸发量增加的情况下,研究区地下水位全面下降,随着时间的增加,变化的越明显;蒸发量增加后可能会带来的植被演替过程为:由于蒸发量增加使地下水埋深变深及土壤盐渍化更加严重,使芦苇和白茅等物种为主的群落类型逐渐被耐盐的盐地碱蓬柽柳草甸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