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翻译是西方文化历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圣经》汉译也是中国翻译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然而,由于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圣经》汉译存在着诸多错误与不足。古往今来的学者要么从宗教的角度研究基督教教义与《圣经》经文,要么从纯文学的角度注重《圣经》的文学阐释,再者就是老生常谈的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圣经》汉译的反复体现。翻译活动始终是在语言内进行,必须受到语言本质与共性的制约,但中国的译者和学者很少从语言学的范畴,尤其是语用学理论框架来探讨《圣经》汉译策略和翻译过程。基于上述问题及研究缺口,本文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论的基础上尝试一种新的视角来描述翻译过程和评价翻译结果。本文借助《圣经》和合本和现代中文译本的例证分析,认为关联与顺应理论对于指导《圣经》汉译具有可行性,并尝试用该理论审视两个译本中存在的优点与缺陷,以此呼吁《圣经》重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关联一顺应研究路向”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框架。按照这种理论框架,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一方面,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正确处理原文作者交际意图,调动其现有的认知资源并发挥其主体意识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另一方面,译者在译文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顺应,在认知语境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述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圣经》和《圣经》汉译。第三部分讨论和合本和当代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和评价。第四部分阐释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优点和局限,从而提出关联-顺应理论的可研究性和制定可行性的《圣经》翻译策略。第五部分探讨“关联一顺应理论”关照下的《圣经》汉译过程。以和合本和当代中文译本为个案研究,从社会文化语境、语言语境和具体文体语境三个层面来分析该理论如何指导译者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和作出动态选择的顺应过程。本文主要结论是指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解释翻译现象时都各自存有局限,二者相结合的“关联一顺应研究路向”理论较准确完整地指导《圣经》汉译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应该主观上把握视关联为目的,顺应为方法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