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关于黄河三角洲植被的研究多集中在植被类型分析方面,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取样分析了植被与土壤的关系,并以黄河的廊道作用为主线,详尽分析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状况及植物区系组成的特点,并找出其与干旱/半干旱区的联系;目前对黄河断流与降水量关系的分析,多以大的流域范围为单元,分析一定时间段内(多数为10年)降水总量的变化,所作的结论过于笼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针对这种状况,本文获取了黄河沿岸内蒙古段以上25个气象站点29年的降水及气温资料,与对应年份黄河利津站的年径流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借助四期遥感影像解译资料及东营市统计年鉴,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全面研究了2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土地利用/覆盖的景观类型及现状 黄河三角洲分布有滩涂地、低洼地、平地、河成高地、岗阶地和河滩地等6种土地覆盖景观类型,土地总面积7650.37km~2。在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中,农田面积最大,滩涂、碱蓬群落、柽柳灌丛、芦苇草甸等未利用地所占的比例很高。 2.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 从1978年到1987和2002年,黄河三角洲淤进大于蚀退,陆地总面积增加。在三个年份中,农田一直是该区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在整个时段内,农田、农村居民点、河道的空间变化很小,其它土地覆盖/利用类型之间则发生着频繁的双向变化,充分说明了黄河三角洲以盐化土壤为主体的年轻陆地生态系统不断发生演进变化的特点。 在不同时段内,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时空演化也存在着一定差别。1978以来,变化最大的均是各种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 3.土地利用/覆盖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变化 农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其次是滩涂、碱蓬+裸地、芦苇+柽柳群落,总体上未利用地的比例很大,土地利用潜力很高。农村居民点、人工水体和碱蓬+裸地的斑块较多,破碎化程度高。 在人为干扰影响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景观格局发生着明显的动态变化。1978年以来,该地区总的景观形状指数增加,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破碎度提高。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三角洲的景观优势度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优势度指数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