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与托尼·莫里森“姚离”主题比较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eni18717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童是中国广受关注且风格独特的现当代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知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两位作家在创作中都将“逃离”主题作为不变的守候。评论界对两位作家的单一研究较多,比较研究鲜有涉及。本文拟从比较文学主题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围绕其多部典型文本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其中包括:苏童的代表作《罂粟之家》、《1934年的逃亡》、《米》、《妻妾成群》等与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天堂》;通过探究两位作家在表现“逃离”主题上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揭示在文化大背景之下两位作家对人类普遍精神困境和生存意识的人文关怀。   首先,论文以中西方视阈下的“逃离”文化作为切入点,将“逃离”的历史文化渊源引入两位作家的比较,阐明中西文化中的逃遁分别是“隐逸情结”的体现和“乌托邦”的实践,进而为两位作家的深入比较设置特定的文化参照。   其次,论文在预设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探析两位作家共有的“逃离”情结,这种情结的表征主要包括他们对地缘视景的选择和逃遁背后的成因。论文分别叙述了苏童对江南小城镇“枫杨树故乡”和“香椿树街”的复杂情感以及托尼·莫里森对美国南方历史的深层依赖;此外,本文也揭示了两位作家笔下人事流徙的成因在于不确定的身份归属,无论是小人物身份的糅杂性抑或是黑人种族的身份边缘化,都使得群体和种族无根漂泊。   再次,论文在交代情结表征之外,结合典型文本的分析,深入展开了两位作家在“逃离”主题上的异与同,主要包括表现形式的相似与文化情感的差异。在怪诞的逃离情节上,苏童与莫里森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哥特式的小说风格;在人物形象的异化上,两种文化中的女性话语权都明显被削弱了;在叙事特征的展开上,两人都采用了不连续、非线性的多重时空叙事。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有诸多相似,但两人在文化情感上却南辕北辙,前者在文化视野上立足于历史,忠实于过去;在寻根情感上回归故乡,寻求精神慰藉;在生命意识上消极抵抗,囿于规范;而后者在文化视野上反思历史,重构神话;在寻根情感上追随祖辈,不忘重塑自我;在生命意识上努力弥合创伤,期盼重获新生。虽然两位作家在主题展现上有着相似的外显形式,却各自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精神内涵。  
其他文献
《红楼梦》内容庞大,包罗万象,服饰文化也是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中有许多围绕服饰而展开的小情节,这些小情节在细微处刻画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服饰在文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使用云计算的用户也越来越多,其具有方便、快捷等特点,但虚拟化的属性也使其安全风险问题增大,本文将从数据加密、病毒防护、云数据安全相关法律制定、内部工作管理、选择稳定云服务供应商等方面分析对于常见威胁的管控对策。  关键词:云数据;安全威胁;管控对策  大数据时代是当前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云计算也会因此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具有资源利用率较好、成本小等优点,将是未来
摘要:大数据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交平台利用大数据系统有效地收集了用户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平台改善服务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用户的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容易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保护社交平台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为了提升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文章分析了影响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大数据背景下保护社交平台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具体措施。 
《红杂志》作为1920年代“市民化刊物”的代表之一。在面临着来自“新文学”的挤压以及相似市民文学刊物竞争的多重压力下,却能红极一时,鼎盛时期创造5万多册销量的奇迹,足以引
摘要: 随着网络的普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信息化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到医院的各个方面,如挂号、诊疗、交费、住院、出院甚至死亡等。医院信息网络系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患者信息是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 虽然信息化在一些方面有效的提升了医院医疗检验的效率,并且改善了患者的就医环境,但是在保护患者信息安全方面,还是有很多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