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亚群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主要累及皮肤和关节,伴有肾、心脏和神经多系统损害的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随着抗疟药和免疫抑制剂治疗SLE中应用的增多,SLE的预后与过去相比已经显著改善.但在病程中发生的高疾病活动度仍然为SLE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子.所以及时监测病情活动的改变,在SLE系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引起SLE发病的因素尚未明.各种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动共同参与了SLE的免疫功能紊乱.随着新近对Toll样受体家族(TLRs)和干扰素(IFN)研究的深入,显示固有免疫反应及其产物是SLE的重要致病因素.  单核细胞是一群来源于骨髓髓系干细胞的免疫细胞,在对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组织修复、肿瘤监视等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单核细胞也执行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固有免疫反应还是在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均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不同的单核细胞亚群具有不同的功能.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在功能实验证明其吞噬能力在单核细胞亚群中最强,是一种重要的清除细胞,在血液系统固有免疫防御的第一线发挥重要作用.CD14++CD16+中间型单核细胞亚群具有更突出的抗原提呈能力,激活T细胞,诱导T细胞增殖,同时具有较高的活化炎症反应的潜能.CD14+CD16++非经典型单核细胞亚群执行"巡逻"功能,持续观察血管系统,选择性吞噬死亡和病变的内皮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性作用.  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单核细胞亚群在众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RA、AS以及SSc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SLE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仍存在争论.同时对于各单核细胞亚群在SLE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仍未能达成共识.  目的:  1.研究在SLE患者和健康人群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揭示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2.研究SLE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亚群分布情况与SLE临床相关指标的关联,以探索其与SLE活动是否关联.  方法:  收集74例SLE患者(根据SLEDAI评分分为病情缓解组n=33例和病情活动组n=41例)以及36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新鲜外周抗凝血,提取PBMC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单核细胞总群及其亚群(CD14++CD16-经典型单核细胞、CD14++CD16+中间型单核细胞和CD14+CD16++非经典型单核细胞)的比例.结合SLE患者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期间,在医院实验室检查得出的检验结果,包括ESR、CRP、C3、C4、ANA和抗ds-DNA抗体,进行SLE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及其亚群与疾病临床活动度相关性分析.  结果:  SLE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总群比例可以无差异,但在病情活动时,单核细胞总群比例上升.SLE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外周血中CD14++CD16-经典型单核细胞亚群比例明显下降,CD14+CD16++非经典型单核细胞亚群比例明显上升,但两者均与SLE的病情活动无关.外周血中CD14++CD16+中间型单核细胞亚群比例随着SLE病情活动的加重而上升(病情活动组>病情缓解组>健康对照组).同时SLE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6+中间型单核细胞亚群比例与病情活动指标(ESR、CRP、C3、C4、ANA、抗ds-DNA抗体等)全部呈有意义的正相关.  结论:  1.SLE患者外周血中各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与健康人群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提示单核细胞亚群可能在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CD14++CD16+中间型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可能成为一个有效评估SLE疾病活动的生物学指标.
其他文献
今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题研究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翻开了成渝地区发展的历史新篇,具有里程碑、开创性意义
期刊
背景:新辅助化疗是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和有保乳意愿的部分非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灶的很多生物学指标会发生
目的:从大鼠行为障碍评分、血浆磷脂酸含量和脑组织含水量观察依达拉奉对脑血栓形成大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2只。正常对照组行为障碍评分,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强的动物脑缺血模型的方法。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10只,为假手术对照组:B组20只,为微导管栓塞组:C组20只
目的在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基础上,观察法舒地尔对大鼠生存时间、神经行为学、ROCK和pERM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50只体重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