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捐赠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深化,作为高校经费来源之一的社会捐赠,日益受到高校管理者、慈善捐赠者、研究者等各方人士的关注。论文以高校社会捐赠激励机制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
论文首先对于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当前的数量与分布、现行的管理模式。
在此基础上,论文聚焦高校社会捐赠发展的核心——激励机制,并将其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分别加以界定。在宏观激励机制的研究中,论文将税收激励机制作为重点;在微观激励机制的研究中,论文将项目激励机制作为重点。
论文立足于经济学,借鉴消费者行为理论构建高校社会捐赠模型,并对于高校社会捐赠的宏观和微观激励机制,尤其是税收和项目激励机制分别进行理论模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在开征个人所得税(尤其是累进个人所得税)、遗产税、企业所得税的几种情况下,如果对于高校捐赠实行税前扣除,个人或企业的高校捐赠额将增加,而且税前扣除比例越高,捐赠额增加的幅度越大。
第二,如果高校对个人或企业实行项目激励,即针对个人或企业偏好进行合理的项目设计,立足自身优势进行有效的项目推广,并规范、科学、透明地进行项目执行,则个人或企业对于高校的捐赠将会增加。
在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从统计年鉴、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等渠道取得的数据和资料,论文对于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宏观和微观激励机制,尤其是税收和项目激励机制的实践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一系列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高校社会捐赠税收激励机制。但现有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存在若干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包括: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且现行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直接捐赠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捐赠税收优惠只局限于货币捐赠;捐赠税前扣除比例偏低;缺乏遗产税与赠予税的“倒逼机制”;缺乏捐赠结转机制。
第二,我国高校已初步建立社会捐赠项目激励机制,主要包括项目设计、项目推广、项目执行三个环节。但该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若干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包括:在项目设计方面个性化不足,在项目推广方面专业化不足,在项目执行方面战略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