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国内低渗透油藏多采用注水开发,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经周期注水后,产油效果有所改善,但周期注水后期见水快,控水难,单井产量低,采油井周围地层能量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因此在茂15-1试验区块提出了一套异步注采开发技术,本文针对茂15-1区块的实际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低渗透油藏异步注采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优化了注采参数。在开展茂15-1区块异步注采研究时,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低渗透油藏多采用注水开发,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经周期注水后,产油效果有所改善,但周期注水后期见水快,控水难,单井产量低,采油井周围地层能量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因此在茂15-1试验区块提出了一套异步注采开发技术,本文针对茂15-1区块的实际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低渗透油藏异步注采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优化了注采参数。在开展茂15-1区块异步注采研究时,首先应用古龙南水平井及周围直井信息,建立了水平井区三维地质模型,网格精度为20×20×0.2m,并完成网格粗化,网格精度为30×30m;其次建立数值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完成茂15-1区块历史拟合,在此基础上,研究试验区块目前开发阶段剩余油的分布范围及特征;然后针对异步注采的采油开发机理进行研究,明确了异步注采核心机理为毛管力的渗吸作用,通过对渗吸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得出在强水湿、高毛管压力地层异步注采技术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且随着焖井时间的增加,渗吸效应越来越微弱。为进一步地了解异步注采开发机理,将异步注采与同步注采开发井网的渗流场图、压力场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异步注采的波及范围更大,能够形成较大的驱替面积,及时均衡地补充地层能量,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之后针对异步注采技术进行了适应性评价、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和注采参数优化研究;最后利用参数优化结果,对试验区进行同步注采及异步注采开发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异步注采能够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油效果。本文工作不仅为茂15-1水平井区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研究成果对低渗透油藏开展异步注采矿场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抗盐聚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各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高矿化度油藏中,可以弥补传统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遇高盐降粘严重的缺点,聚合物抗盐能力的增强主要来源于其分子链结构的改变。粘弹性作为聚合物最基本的理化性质,分子链结构改变势必会对粘弹性造成影响,同时,不同结构、不同抗盐原理的聚合物的驱油效果也存在差异,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选取了通过两种原理提高抗盐能力的聚合物,分别为三种疏水缔
超稠油是油气资源中的关键部分,其具有黏度高、密度大等特点,严重限制了超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为此,探索超稠油油藏的开采方式和以及研究驱替过程中高含油饱和度带的形成机理与运移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油田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分析、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方法,探讨了超稠油油藏注蒸汽二氧化碳的开发机理及相关应用。基于大量文献调研,多方面的分析了二氧化碳驱和蒸汽驱对提高地层温度、原油降黏从而提高采收率
我国石油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国内常规油藏产量又呈现递减趋势,为了端牢能源饭碗,满足国内石油能源稳步增长需求,安全高效开发复杂断块油藏已经成为产量接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论文针对复杂断块M油田进行注水方案优化研究,采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技术确定开发界限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基于断层走向及分布,划分断层类型为控带、控圈、控注采断层;综合考虑断层平面上的展布情况,将断层组合关系分为三角形、平行形
朝5-朝5北属于朝阳沟油田一类区块,为低渗透裂缝型油藏。自1986年投产,至2020年12月,区块综合含水率71.07%,采出程度27.49%。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较快,需对其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目前剩余油分布状态,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研判下一步的挖潜对策,达到控水增产的目的。本文首先以行业标准为借鉴,结合朝阳沟油田开发实际情况,采用多级均分法制定一类区块达标标准,以模糊综合评判
随着大型油田产能减少、进口原油量增加,对原油进行混输保证管道处于正常输量状态、防止进入不稳定工作区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输送方式。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庆-哈尔滨输油管道所采用的输送方式为混合输送,所输送的介质为大庆和俄罗斯的混合原油。但大庆原油和俄罗斯原油的化学组成差异较大,将两者混合后,混油的基础物性和流变特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加和模式,难以准确估量,使得庆哈输油管道在设计运行方案时存在一定的困阻。因此,本
低渗透油藏储量很丰富,但是天然物性差,开发难度大,开采水平低。合理的井网和井网参数可以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所以,研究井网的适应性,选择合理的井网和井网参数,可以有效降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成本。针对某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论文开展如下研究:综合对比分析了常规压汞试验、恒速压汞实验、核磁共振、扫描电镜、铸体薄片、CT扫描数字岩心技术等试验各自在微
渤海油田作为国内海上开发主力油田之一,其油气资源储量和产量对于保障国内能源安全供给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受油藏地质和开发条件影响,渤海油田具有原油黏度高、储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强、岩石胶结强度低、注采井距大、单井注采强度高和多层合采等特点,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亟待进一步强化分注分采措施效果。近年来,智能分注分采技术研究和应用受到石油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视,由于该技术具有边测边调、调配周期短、施工成本低
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相对较低,常规水驱需要配合大规模压裂作业以实现开采,但成本高,见效慢。二氧化碳具有降低原油粘度、与原油形成混相等特点,注入二氧化碳能够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原油采出程度,使其成为低渗透油藏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目前多采用实验及数值软件模拟方法对二氧化碳驱生产动态分析进行研究,对于二氧化碳驱压力动态分析研究较少,且数学模型的研究多为传统的两区复合模型。因此,需要根据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以及二氧
低渗透砂岩储层开发难度较大:注水开发时注水井吸水能力低,稳产困难,注气开发时粘性指进、气窜现象严重。矿场开发实践表明,水气交替驱油工艺是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对其机理认识不足。本文开展了低渗砂岩不同驱替方式(活性水、CO2、活性水—CO2)的驱油实验,对交替宏观驱油机理开展研究,同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岩心薄片荧光分析技术对比分析不同驱油方式下驱油前后油水分布及原油赋存状态,明确低渗砂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储量的增加,如何能够安全经济的对其进行储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原油储存过程中,特别是在北方的寒冷地区,储罐内的原油温度和外界环境温度存在较大温差,罐内原油不断向外散热,这会导致罐内原油流动性变差,无法满足正常的调度要求。为了保证储罐中的原油能保持一个较好的流动性以满足日常周转需求,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采用管式加热和安装搅拌器的方式来对原油进行加热和均匀化处理,以达到维持罐内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