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用CD31、CD34抗体测定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不同标记法测定甲状腺肿瘤MVD的差别;与对应超声表现对照,比较不同标记法测定甲状腺肿瘤MVD的结果与超声表现的相关性。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行超声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肿瘤患者80例,男23例,女57例,17岁~77岁,中位年龄42岁。本研究收集的良性甲状腺肿瘤均为甲状腺腺瘤,排除了结节性甲状腺肿及其他肿瘤样疾病。收集的恶性甲状腺肿瘤主要是甲状腺癌,包括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甲状腺病例。其中51例为体检首次发现肿块就诊,无明显临床症状。另29例患者因触及颈部肿块一天至数月不等或因颈部肿块突然增大就医,其中5例伴吞咽困难,另1例胸骨后甲状腺病例伴呼吸困难。按术后病理诊断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大多病例进行术前细针穿刺活检,所有术后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均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及超声检查资料。2.检查设备及实验室试剂2.1由2名工作5年以上的超声科医师采用GE-LOGIQ S6彩色多普勒显像仪线阵探头频率8~12.0MHz(1例胸骨后甲状腺采用3.5MHz凸阵探头),对颈部甲状腺区域进行扫查判断,并且记录相关数据。针对甲状腺肿瘤性质存在诊断意见不一致或不能甄别时则交由上级主任医师判别,得出超声结论。2.2采用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CD31、CD34单克隆抗体及S~P试剂盒。3.观察内容3.1术前对甲状腺肿瘤组织进行超声探查,观察肿瘤的超声特征及血流信号。参照Adler等[1]提出的标准进行血流分级。3.2术后对甲状腺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采用CD31、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微血管密度,参照Weidner[2]等的方法观察切片中黄色、棕黄色颗粒的分布及计数。观察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MVD表达差异。比较CD31与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密度能力的差异。3.3观察甲状腺二维特征与CD31、CD34抗体标记肿瘤微血管密度之间是否存在关系。3.4观察甲状腺肿瘤的血流信号分级的超声检测结果分别与MVD-CD31、MVD-CD34之间的相关性,且比较CD31、CD34抗体标记法与甲状腺肿瘤的血流信号分级的超声检测结果哪种关系更为密切。4.统计分析甲状腺超声二维特征二分类资料与病理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甲状腺肿瘤内部回声与病理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分析。MVD-CD31与MVD-CD34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甲状腺肿瘤的超声表现与CD31、CD34抗体标记的MVD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内部不同回声的甲状腺肿瘤MVD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不同等级血流信号的甲状腺肿瘤与分级的MVD-CD31和MVD-CD34的检查资料作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则认为有显著意义。5.结果5.1CD31标记96个结节的MV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P<0.05,良恶性组具有差异性。CD34标记的96个结节的MV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P<0.001,良恶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5.2按超声二维声像图分类,纵横比>1与纵横比<1的肿瘤其CD31的表达没有差异性,P>0.05。按微钙化分类的肿瘤间CD31表达无差异性,P>0.05。5.3按形态、边界、声晕、内部回声、回声均质性分类的肿瘤间CD31表达有差异性,P<0.05。按CDFI分级分类的CD31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5.4纵横比≥1与纵横比<1的肿瘤间CD34表达无差异性,P>0.05。按形态、边界、回声均质性、有无微钙化分类的肿瘤间CD34表达有差异性,P<0.05。按声晕、内部回声、CDFI分类的肿瘤间的CD34表达有显著差异性,P<0.001。5.5CDFI分级与CD31表达有相关性,P<0.001;CDFI与CD34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利用CD31、CD34抗体标记的甲状腺癌的微血管密度高于甲状腺腺瘤的微血管密度,且CD34抗体的标记优于CD31抗体。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二维超声特征(除纵横比外)与MVD有相关性。CDFI与CD31、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密度具有相关性,且CD34抗体标记相关性更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