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溞对城市化水域蓝藻暴发的适应性进化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种群可以通过迁移、表型可塑性和进化来应对变化的环境。理解生物种群能否适应环境变化是进化生物学的核心问题。城市建设会造成严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这些影响在水生系统中尤为明显。比如城市建设会降低河流网络的连通性,形成许多小微水体,增加生境异质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城市化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是否会引起栖息在其中的生物种群产生微地理适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城市建设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正在全球范围威胁着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生物种群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对于理解其进化命运和生物多样性的未来至关重要。滤食性浮游动物在控制水体中过量的浮游植物和能量传递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小型水溞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为模型,探究城市化是否会造成水溞的微地理适应。此外,生物种群适应新环境时,表型可塑性和遗传变化(包含结构性进化和表型可塑性的进化)的相对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估。本研究利用新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对黄浦江9个空间跨度约为60公里的水溞群体进行遗传学分析,以探索河流景观精细遗传结构。采用同质园实验分析了不同地理群体在有无蓝藻处理时的多特征反应规范,基于特征变化分解模型量化了表型可塑性与遗传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显示,黄浦江各样点的城市化程度与沉积物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域中的水溞呈现微地理尺度显著遗传分化。同质园实验中的多特征进化反应为微地理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可靠证据,表型可塑性和可塑性的进化在总特征反应中起主要作用。利用复活生态学实验从时间尺度直接追踪水溞历史种群快速适应产毒蓝藻的过程,并量化表型可塑性、结构性进化和表型可塑性的进化在总特征变化中的相对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淀山湖的富营养化水平不断增加(沉积物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增加约7倍)。本研究利用复活生态学技术从淀山湖沉积柱样中成功分离并复活了水溞的历史种群,分别对应过去30年以来的低、中、高3个富营养化时期。同质园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历史种群对产毒蓝藻具有明显不同的形态、生活史和行为等多特征反应规范。与低、中富营养化时期相比,高富营养化时期的个体在出生和成熟时的体型更小,并且繁殖力显著下降。表型轨迹分析(PTA)显示,不同历史种群在应对产毒蓝藻时具有明显不同的多元反应轨迹。高富营养化时期的变化幅度最小,说明其对蓝藻的抗性最强。表型可塑性在总特征反应中的贡献最大(22%~86%),但所有特征变化中皆存在结构性进化和可塑性的进化的贡献(1%~64%),说明在多数情况下,仅靠可塑性是不够的。以上结果表明,浮游动物自然种群可以通过多特征进化反应快速适应水体中不断增加的产毒蓝藻。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种群通过整合可塑性,结构性进化和可塑性的进化来实现多特征转变。这对种群的持续和局部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关于快速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特定自然选择压力如何驱动生物种群的适应,但对自然选择压力的减弱或消失(即“松弛选择”)所带来的进化后果所知甚少。通过比较樱桃河和尚义湖中水溞对蓝藻的多特征反应规范,探究了松弛选择下水溞的多特征进化后果。2003年,由于道路建设,樱桃河的一段被隔离出来形成独立水体尚义湖。由于不再受到城市废水等的污染,尚义湖中的蓝藻丰度大幅下降。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不同水体中的水溞群体呈现显著遗传分化,且不同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明显受限。同质园实验显示尚义湖中的水溞群体对蓝藻的适应能力显著降低,说明其对蓝藻的适应性进化已经反转。结果证实松弛选择可驱动水溞的适应性特征快速退化。利用人工选择和恢复实验分别验证产毒蓝藻的存在和随后的移除是否会导致水溞的多元生活史和形态特征产生快速的适应性进化和恢复。结果表明,在选择实验中,处于两种不同蓝藻选择水平下的水溞种群的多个生活史和形态特征在2个月以内皆产生了显著的进化反应。处于高选择水平的种群比处于低选择水平的种群进化出对产毒蓝藻更高的抗性。多维特征空间中的协同变化模式为水溞种群的快速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可靠证据。通过对多元特征的总变化进一步分解发现,进化反应(结构性进化和表型可塑性的进化)在不同特征和选择水平上占总反应的0%~32%,且可塑性的进化总是先于结构性进化。在恢复实验中,当食物中的蓝藻被移除6个月以后,几乎所有进化了的特征都能恢复到原来未经蓝藻选择时的状态。选择实验中进化出的对蓝藻的抗性在所有种群中皆完全消失。基因型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非对称种内竞争可能是进化快速反转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表明,产毒蓝藻的存在和移除能导致水溞种群产生快速的多特征适应性进化和恢复,这对应用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恢复一些对生态系统服务不利的进化反应(病原体耐药性的进化和鱼类的小型化等)。
其他文献
无线网络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已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最近兴起的低成本、低能耗、可编程、易部署的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RIS是一种具有可编程电磁特性的人工超表面,通常由大量精心设计的电磁单元排布组成。通过给电磁单元的可调元件施加控制信号,RIS可以动态地调控电磁场的幅
学位
研究背景:肿瘤恶病质是一种多因素代谢紊乱综合征,可导致机体多种代谢通路异常。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多组学技术寻找肿瘤恶病质中改变最明显的代谢通路;进一步针对所观察到的脂质代谢异常尤其是胆汁酸BA的代谢异常进行深入研究,靶向考察BA代谢在肿瘤恶病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肝脏和肠道菌群在BA代谢异常调控中的参与,并初步探讨用靶向BA代谢的药物如TUDCA治疗肿瘤恶病质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采用小鼠结肠癌
尖晶石LiMn2O4由于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廉价和环境友好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中最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但LiMn2O4正极材料也存在诸如容量衰减快、高温下锰的溶解和较差的倍率性能等明显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近三十年以来,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过渡金属元素掺杂来优化LiMn2O4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同种类和价态的过渡金属掺杂提高LiMn2O4各项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交流的主要部位,正确的突触形成是神经环路正常工作的基础。突触结构和功能异常是诸多神经精神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青春期突触修剪对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异常的突触修剪可能导致各种大脑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和焦虑症等。多巴胺D2受体Drd2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有关,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的靶点。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对SR-Drd2+/-大鼠不同类型的树突棘进行时
网络空间安全是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传统公钥密码算法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面临量子计算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安全挑战。而目前大多数公钥加密方案(如RSA加密,El Gamal加密等)的安全性均是基于传统数论假设,这些方案在足够大和稳定的量子计算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因此,急需探索能抵抗量子计算机攻击的密码方案的设计。鉴于基于编码的密码体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有机荧光探针作为荧光方法的主流工具之一,因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生物低毒性、可修饰性强等多种固有优势而被广泛开发并应用于分子示踪、手术导航、生物检测等生物分析领域。相较于传统的“常开”型荧光探针,由某种离子、分子或者生理参数触发而开启可视化信号的激活型荧光分子在成像效果上体现出明显的低背景、高信息量的可观优势。另外,近红外成像窗口因其生物自体荧光弱、组织伤害小等特点而成为荧光探针发射范围调控的主要目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从肿瘤原发灶或者转移灶中脱离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中并在外周血中游离的肿瘤细胞。近几年的研究表明,CTC中不同基因表达情况对肿瘤转移和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仅局限在对单个癌症类型的基因表达中。不同肿瘤类型的CTC有其独有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共性。因此,在泛癌层面分析并识别肿瘤特异性特征和共同特征可能对肿瘤的诊断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人们研究CT
随着畜牧业生产消费需求的增加,全球畜牧业需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下饲养更多的动物。精准畜牧业可望在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奶牛精准养殖中,面临着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对复杂环境下奶牛局部关节区域检测研究匮乏、奶牛区域检测模型鲁棒性和适应性差以及奶牛视频行为识别模型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深度学习方法,以实现自动高效精准的奶牛监测为目标,对奶牛腕关节
潮滩湿地是发育在全球海陆过渡地带的一种滨海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多种宝贵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它对支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圈围潮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地资源,但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会间接提升海洋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健康的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对海岸带地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助益,因此,潮滩湿地生态修复已成为近期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但目前仍缺乏研究明晰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