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tobacillus paracasei FX-6产抗菌肽对鸡肉的防腐效果及其抑菌机理的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室前期从西藏开菲尔发酵乳中分离出一株可以发酵牛奶产抗菌肽的菌株Lactobacillus paracasei FX-6,其发酵产物具有抗菌谱广,稳定性好和天然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本研究采用该菌株发酵产物对鸡肉进行防腐保鲜效果的研究,通过理化指标、感官评价和微生物指标对储藏期间的肉品进行评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鸡肉储藏期间的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其储藏过程中优势腐败菌群,并比较抗菌肽粗提物处理组与空白组中优势腐败菌的变化,确定抗菌肽粗提物对腐败菌的抑制效果;最后从腐败鸡肉中分离优势腐败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用抗菌肽粗提物与其相互作用,初步探究抗菌肽粗提物的抑菌机理。随后又研究了抗菌肽粗提物作为抗菌剂添加到成膜材料中制备抗菌膜,以扩大抗菌肽粗提物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抗菌肽粗提物对鸡肉的防腐作用,结果表明抗菌肽粗提物能降降低鸡肉在储藏期间的p H、TVB-N值和菌落总数。并且有利于鸡肉感官品质的保持,与空白组相比较,在4℃储藏条件下能够延长鸡肉货架期4 d左右。2.通过HS-GC-IMS检测鸡肉储藏过程中VOCs。结果显示在空白组与100 mg/m L抗菌肽粗提物处理组鸡肉在第8天其含有的VOCs有显著差异,说明抗菌肽粗提物能够显著抑制鸡肉中不利气味的产生。3.应用高通量测序研究鸡肉储藏期间菌群变化。研究发现,在门水平上,空白组第0 d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6.9%)、厚壁菌门(Firmicutes,1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7.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3%),在空白组第8 d时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9.4%)、厚壁菌门(Firmicutes,0.5%);抗菌肽粗提物第8 d时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1.4%)、厚壁菌门(Firmicutes,10.2%)、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9%)、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2%)说明抗菌肽粗提物处理能够显著的抑制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的生长。在属水平上,空白组鸡肉(0 d)主要有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24.3%)、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14.3%)、水栖菌属(Enhydrobacter,14%)、假柠檬酸盐杆菌属(Pseudocitrobacter,4.7%)、(HafniaObesumbacterium,3.8%)、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2.9%)、气单孢菌属(Aeromonas,2.5%)和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2.3%)等。在空白组鸡肉腐败时(8 d),菌群结构有很大的变化,其组成变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89.7%)、(Hafnia-Obesumbacterium,3.1%)、沙雷氏菌属(Serratia,2.6%)、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1.4%)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1%),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和稳杆菌属(Empedobacter)消失,其中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是已报道的典型鸡肉腐败菌。而抗菌肽粗提物处理组第8 d菌群组成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63.1%)、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7.3%)、稳杆菌属(Empedobacter,2.2%)、(HafniaObesumbacterium,1.3%)、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1.2%)、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1.4%)和沙雷氏菌属(Serratia,0.7%)。抗菌肽粗提物能够显著地抑制腐败鸡肉中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这可能是抗菌肽粗提物能显著延长鸡肉货架期的主要原因。4.初步研究了抗菌肽粗提物对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的抑菌机理。抗菌肽粗提物对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5 mg/m L和6.25 mg/m L。随后通过钾离子泄漏、细胞膜通透性、菌液中蛋白泄漏等实验确定了抗菌肽粗提物处理可以造成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从而使抗菌肽粗提物进入细胞膜。通过SDS-PAGE电泳实验发现抗菌肽粗提物能够抑制细胞内的某些蛋白的合成;通过DNA阻滞实验发现抗菌肽粗提物能够与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的DNA结合,导致其DNA条带出现阻滞现象,从而导致DNA的裂解。5.抗菌肽粗提物作为抗菌剂制备抗菌膜的研究。本部分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的抗菌肽粗提物对抗菌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了抗菌肽粗提物的明胶抗菌膜在紫外波长范围内吸收显著提高,抗菌肽粗提物的添加使膜的颜色偏黄,50 mg/m L的抗菌肽粗提物添加量使水蒸气透过率具有一定程度降低,机械性能得到一定的改善。薄膜抗菌能力随着抗菌肽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DSC数据显示抗菌肽粗提物对抗菌膜的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作用。这为抗菌肽粗提物作为抗菌剂制备抗菌膜以扩大其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差异儿茶素代谢的南昆山毛叶茶(MY)和英红九号(YH)为材料,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角度揭示两材料在代谢物组成及对应酶基因表达上的差异,并对类黄酮物质及其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重点选取儿茶素合成通路差异表达的关键酶基因ANR,进行基因克隆与比对分析,测定比较原核表达酶的催化功能差异,发展ANR基因特定抗体并用Western-blot技术分析其在两研究材料中翻译水平的表达差异,经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病原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中,在动物疾病防治、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畜禽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不科学地滥用,不遵循休药期规定等,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准确、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用于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测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抗生素为目标分析物,利用两种固体基质电喷雾质谱技术对牛奶和蜂蜜中的多类抗
农药在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地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以有机磷为代表的农药的使用量剧增,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不可忽视。目前针对有机磷农药的检测方法多集中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表面的农药残留检测上,并且检测样品需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对农田水体中有机磷农药直接进行检测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本文是基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
为探究南昆山毛叶茶活性成分的功能特性,本研究以南昆山毛叶绿茶为材料,通过30%乙醇/乙酸乙酯提取,采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3种多酚单体物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鉴定单体结构;采用DPPH、ABTS、FRAP和ORAC四种化学方法、CAA法及L-O2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法,综合评价了3种多酚单体物质的抗氧化活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一种传统的食药用真菌,因其具有与冬虫夏草相似的药理活性,在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已被广泛作为民间滋补食品。多糖作为蛹虫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及减肥等功效。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在改善老年人和癌症患者的身体免疫防御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蛹虫草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调节活性,本论文先利用大孔吸附树脂
我国是一个油脂生产和消费大国,食用油产量可达2722万吨,国内消费油脂可达3284万吨,其中,花生油在油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年产量可达300万吨。花生油的营养非常丰富,除了含有丰富的脂肪酸之外,还含抗衰老成分,不仅能够有效延缓人体大脑功能的衰老退化,而且花生油含锌量是菜籽油、豆油和色拉油的数倍,对公众补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花生油加工储藏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极易被黄曲霉毒素(Aflat
本研究以巨大口蘑不同发育期子实体为实验材料,分析8个不同发育期子实体采后贮藏期间的褐变度、相关酶活性、酚类底物、活性氧代谢、膜透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巨大口蘑原基期、幼菇期、中菇期、半球期和卷边期的子实体进行有参转录组测序,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探明了巨大口蘑子实体不同发育期褐变差异的机理及其与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关系,从而明确了相关酶表达调控的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巨大
纤维素类生物质是自然界中储量丰富且可再生的唯一碳资源,通过热化学方法将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基本化工原料是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最有效途径。根据超临界有机溶剂与催化剂对纤维素液化的优点及其协同作用,本文采用超临界乙醇为有机溶剂、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为催化剂协同液化纤维素,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反应温度、TEMPO用量、反应时间等)下,纤维素的液化进程,并利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FT
本论文通过γ射线辐照制备纳米Ag,采用溶剂热法制备Bi2WO6-TiO2(以下简称BT)异质结,再通过沉积手段制备Ag-Bi2WO6-TiO2(以下简称ABT)三元复合光催化剂。将制备的ABT光催化剂负载到淀粉薄膜基体上,构建出兼具可见光催化降解乙烯和抗菌功能的ABT/淀粉复合薄膜材料。详细研究ABT光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负载方式和用量对ABT/淀粉复合膜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乙烯性能及抗菌性能的影响;
纳米硒因其高效低毒特性已成为硒补充剂研制的热点,但其极不稳定、易聚集转变为灰黑色硒而失去活性。为提高纳米硒稳定性,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绿茶、红茶、普洱茶,英红九号黄茶,福鼎大白白茶,岭头单丛乌龙茶,南昆山毛叶绿茶、红茶等不同品种、六大茶类多糖为模板,利用抗坏血酸(Vc)与亚硒酸钠(Na2Se O3)的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稳定分散的纳米硒;从中选取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发酵的红茶、后发酵的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