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升主动脉弹性功能的双源CT评价可行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利用DSCT评估升主动脉弹性功能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探讨DSCT评价升主动脉弹性功能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118例,其中男87例,女31例,年龄26~80岁,平均(53.28±11.09)岁。所有入选对象均经询问病史或查询病例的方式获得其基本临床资料,包括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身高、体重、吸烟及饮酒状况,是否有高血脂。均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扫描仪行CTCA检查。将原始数据每间隔5%RR间期进行全时相自动离线重建,共得到5%、10%...100%等20个时相数据。分别测量出感兴趣层面升主动脉容积及某截面积达到最大(最佳收缩期)及最小(最佳舒张期)的数据。采用三个较常见的参数评价血管弹性的特性,分别为动脉可扩张度(Aortic distensibility, AD,×10-3mmHg-1)、动脉顺应性(Aortic compliance,AC, mm2/mmHg)、动脉僵硬度(Aortic stiffness,β)。分别利用测量的感兴趣区升主动脉容积及截面积的数据计算出两组参数用以评价升主动脉弹性,分析两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分别与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两组弹性参数与其他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1.升主动脉容积及面积随心脏波动呈规律性变化,其最大及最小值分别代表最佳收缩期及舒张期。118例受检者的升主动脉最佳收缩期及舒张期时相分别为23.09±3.51%、97.03±2.55%,与心率无相关性(r=0.143、P=0.123及r=-0.029、P=0.754),其容积及面积的测量数据经过同一位受检者两次重复测量,及两位不同受检者的重复测量,得到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两间均有非常好的相关性(r=1.0),最后用于计算各参数的数据使用三次测量的平均值(Vs、Vd, cm3; Ss、Sd, mm2)。2.利用测得的升主动脉某段的最大、最小容积Vd、Vs换算出升主动脉某一段平行于人体横断面的管腔的平均截面积,从而计算出评价动脉弹性的参数为ADv (2.75±1.50,×10-3mmHg-1), ACv (2.04±0.85, mm2/mmHg)、βv (10.77±8.06);利用测得的垂直于升主动脉血管中心曲线的某一截面积,从而计算出评价动脉弹性的参数为ADs (2.84±1.68,×10-3mmHg-1)、ACs (1.98±0.92, mm2/mmHg)、βs(11.13±9.00)。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评价动脉弹性的参数,结果显示两两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0.986、0.988。3.所有被检查者的年龄与不同的弹性参数间相关关系显著,与弹性参数ADv、ACv、ADs、ACs呈明显负相关,而与βv、βs呈明显正相关,曲线拟合表明年龄与ADv、ACv、ADs、ACs等以复合模型(Compound)拟合最佳,与βv、 βs以三次模型(Cubic)拟合最佳。为进一步了解年龄与各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将被检查者按照年龄划分为<45岁、45~54、55~64、>64岁四个年龄组,比较不同年龄组间的升主动脉弹性参数,四组间升主动脉弹性参数(?)ADv、ACv、ADs、 ACs随年龄增长均呈递减趋势,而弹性参数βv、βs随年龄增长均呈递升趋势,方差分析提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显示<45岁组和45~54岁组的βv、β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5~54岁组和55~64岁组的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余各弹性参数的两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4.男性的ADv、ACv、ADs、ACs较女性稍高,而βv、βs较女性稍低,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吸烟者ADv、ACv、ADs、ACs较不吸烟者偏低,而βv、βs较不吸烟者偏高,其中ADv (t=2.949,P=0.004)、ADs (t=3.288, P=0.002)、 ACv (t=2.538, P=0.012)及ACs (t=3.196, P=0.002)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常饮酒者ADv、ACv、ADs、ACs较不经常饮酒者偏低,而βv、βs较不经常饮酒者偏高,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高血脂者ADv (t=3.232, P=0.002)、ACv (t=2.889, P=0.005)、ADs (t=3.225P=0.002)、ACs (t=2.843, P=0.005)较不吸烟者偏低,而Pv (t=-2.172, P=0.036)、βs (t=-2.098, P=0.042)较血脂正常者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MI与各弹性参数之间相关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SBP与各弹性参数之间明显相关,与ADv (rs=-0.531, P=0.000)、ACv (rs=-0.466, P=0.000)、ADs (rs=-0.523,P=0.000)、ACs (rs=-0.449,P=0.000)等呈负相关,与βv (rs=0.440,P=0.000)及βs (rs=0.441,P=0.000)呈正相关,相关程度较好;DBP与ACv (rs=0.202, P=0.028)的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相关程度不大,与其余弹性参数间的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心率与ADv (rs=-0.232, P=0.011)、βv (rs=0.200,P=0.030)、ADs (rs=-0.232,P=0.012)、ACs (rs=-0.187, P=0.043)、ps (rs=0.202, P=0.027)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但相关程度均不大,与ACv的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心率、吸烟、高血脂是ADv和ADs的独立影响因子(R2=0.740, P=0.000; R2=0.740, P=0.000);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高血脂是ACv的独立影响因子(R2=0.778,P=0.000);年龄、收缩压、高血脂是ACs的独立影响因子(R2=0.659,P=0.000);年龄、高血脂是βv和βs的独立影响因子(R2=0.623, P=0.000; R2=0.632, P=0.000)。结论:1.心电门控DSCT可以获得升主动脉随心动周期动态变化的资料,是评估升主动脉弹性功能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测量升主动脉某段容积的方法,还是测量垂直于升主动脉管腔中线某截面积的方法,均可得出相关的动脉弹性参数,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需综合考虑。2.年龄是影响动脉弹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两者具有明显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弹性下降,不同的弹性参数变化不同,敏感性不同。3.吸烟者较不吸烟者升主动脉弹性有所下降,患有高血脂症者较血脂正常者动脉弹性下降,此外,动脉弹性与收缩压的变化关系非常密切,与心率的改变也有关系,但相关程度不高,其他临床资料与动脉弹性关系不大。第二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病升主动脉弹性功能的双源CT评价目的利用DSCT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升主动脉弹性功能,探讨DSCT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升主动脉弹性功能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住院及门诊EH患者81例,其中男50例,女31例,年龄32~81岁,平均(58.77±10.09)岁,以往被诊断为高血压,并坚持规律服药稳定血压。基本临床资料包括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身高、体重、吸烟及饮酒状况,是否有高血脂,获取方式及入选标准同第一部分,同时包括EH患者的高血压病程。对照组按年龄段选取第一部分正常血压者共40例,其中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匹配。按血压控制情况分为两组,其中血压超过正常值者为血压控制欠佳组,共43例,血压稳定于正常值以下者为血压控制良好组,共38例。均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扫描仪行CTCA检查。原始数据的重建与测量同第一部分。首先分析各弹性参数与基本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观察哪些因素影响动脉弹性的变化,然后进一步分析EH患者与正常血压者之间的动脉弹性差异及其特点。结果:1.在EH患者中,男、女之间、吸烟及不吸烟之间、大量饮酒及少量或不饮酒之间的各弹性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血脂者ADv(t=2.550,P=0.013)、 ACv (t=2.304,P=0.024)、ADs (t=2.291,P=0.025)、ACs (t=2.113,P=0.038)较血脂正常者偏低,而βv、β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各弹性参数之间明显相关,与ADv(rs=-0.763, P=0.000)、ACv(rs=-0.750, P=0.000)、ADs(rs=-0.821, P=0.000)、ACs (rs=-0.826,P=0.000)等呈负相关,与βv (rs=0.773,P=0.000)及βs (rs=0.832, P=0.000)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程度非常好;BMI与各弹性参数之间相关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SBP与各弹性参数之间相关关系较好,与ADv (rs=-0.411,P=0.000)、ACv (rs=-0.479, P=0.000)、ADs (rs=-0.329,P=0.003)、 ACs(rs=-0.397,P=0.000)等呈负相关,与pv (rs=0.308,P=0.005)、βs (rs=0.224, P=0.044)呈正相关;DBP与各弹性参数之间相关关系较好,与ADv (rs=0.295, P=0.000)、ACv(rs=0.269,P=0.000)、ADs(rs=0.321,P=0.001)、ACs (rs=0.328, P=0.001)等呈正相关,βv(rs=-0.375,P=0.000)及βs (rs=-0.403, P=0.000)呈负相关;心率与各弹性参数之间相关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程与ADv (rs=-0.254,P=0.022)、βv (rs=0.266,P=0.016)、ADs (rs=-0.304, P=0.006)、 ACs (rs=-0.233,P=0.036)、βs (rs=0.323,P=0.003)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但相关程度均不大。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高血脂是ADv的独立影响因子(R2=0.590,P=0.000);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高血脂是ACv的独立影响因子(R2=0.722,P=0.000);年龄是βv的独立影响因子(R2=0.501,P=0.000),年龄、收缩压、高血脂是ADs的独立影响因子(R2=0.678,P=0.000);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高血脂是ACs的独立影响因子(R2=0.812,P=0.000);年龄、病程是βs的独立影响因子(R2=0.531,P=0.000)。2.EH患者及正常血压对照组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中SBP、DBP、BMI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动脉弹性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EH组的ADv、ACv、ADs、ACs较正常血压对照组明显下降,而βv、βs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说明EH组动脉弹性较正常血压对照组明显下降。3.高血压组按血压控制情况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及血压控制欠佳组,以检查前后血压是否小于140/90为界,与正常血压对照组比较。三组间BMI、SBP及DBP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两组间SBP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血压对照组DBP及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欠佳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间动脉弹性参数差异,结果显示,各弹性参数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正常血压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间弹性参数ACv、 ADs、AC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欠佳组间弹性参数ADv、AC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欠佳组间弹性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EH患者的动脉弹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不受病理性血压升高影响;收缩压与动脉弹性呈反比,舒张压与动脉弹性呈正比,提示临床控制血压应着重降低收缩压,舒张压不可过低;高血压病程越长,EH患者动脉僵硬度越高;高血脂症与动脉弹性的下降密切相关,EH患者应注意血脂的控制。2.EH患者与正常血压者的动脉弹性差异,提示动脉弹性的下降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的原因,动脉弹性可作为高血压发生的预测因子之一;同时,对EH患者规律的药物治疗对EH患者血压控制的好坏影响动脉弹性改变,预示着监测动脉弹性的改变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且不同的弹性参数敏感性不同,需综合考虑。3.心电门控DSCT能很好的评价EH患者的动脉弹性,其不仅能评估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及左心室功能性改变,还能进一步评估大动脉弹性改变,形成真正的一站式多功能检查,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