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腰3动脉在腰背肌筋膜的血供分布并探讨其预防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6例12侧尸体标本的解剖,观测腰椎节段血管的走行路径及腰3动脉分支在腰背肌筋膜的血供分布情况。获得长期随访的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症患者中,有9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按治疗方法分成3组:治疗I组31例,治疗Ⅱ组29例,对照组30例。I组以腰3动脉为蒂的脂肪片覆盖在腰椎椎板开窗处;Ⅱ组术后将2ml几丁糖从硬膜外导管注入椎板开窗处硬膜及神经根周围;对照组和其他两组一样,在单侧椎板开窗的基础上,对突出的髓核进行摘除,对狭窄的神经根通道进行潜在的减压。90例患者术后随访6-10年,平均6年9个月。60例患者行MR检查。随访结果采用汉化的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libility index)作为标准,对患者术后8周及长期随访结果的功能障碍相应得分相加后,与最高分数合计的总分相除得出的百分比,进行临床疗效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处理,各组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结果分别采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MR分级与术后长期随访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腰3节段动静脉和腰4节段动静脉,行走在腰椎椎体侧面中间凹陷形的浅沟内,均有交通支与其伴行,二者的走行路径较固定,而腰5节段动静脉走行路径变化较多见。腰3动脉背侧支较粗,在穿出腰3、4横突间韧带后血管外径1.46±0.02mm,穿出胸腰筋膜后,从穿出点到骶棘肌外侧缘胸腰筋膜点血管长男7.0±0.7cm,女6.9±0.6cm,并在真皮下形成很丰富的毛细血管网。2、术后8周临床疗效评价: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各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间疗效无差别。长期随访临床疗效评价:两两比较治疗Ⅰ组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Ⅰ组疗效均优于其它两组;其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治疗Ⅱ组与对照组各组间疗效无差别。3、对60例患者的MR分级与术后长期随访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硬脊膜受压越严重,长期随访结果疗效越差。结论1.古薄今解剖发现带蒂脂肪片血供丰富,其临床上预防硬膜囊周围瘢痕形成具有可行性。2.带蒂脂肪片预防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术后硬膜囊及神经根周围瘢痕的形成具有较好的近期和长期疗效,进一步验证了临床解剖结果,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