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虑在美国二十世纪中叶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显性的陈述。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被誉为“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其作品集中反映出二十世纪中后期美国人民的孤独失意及生存困境。耶茨的处女作《革命之路》于1961年出版,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革命之路》的主人公弗兰克·惠勒和爱波·惠勒是美国焦虑年代中饱受焦虑折磨的典型美国人。非巧合地,被誉为“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的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和耶茨生活在同一时代,罗洛·梅深刻洞察现代人的焦虑并指出个人焦虑情境受制于他的文化标准与价值。罗洛·梅著有《焦虑的意义》(TheMeaning of Anxiety)《人的自我寻求》(Man’s Search for Himself)等,形成关于焦虑的系统理论。本文运用罗洛·梅的焦虑理论以及语境化的方法,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惠勒夫妇的焦虑,揭示出现代性和美国性是导致惠勒夫妇焦虑产生的两大因素。本文首先聚焦文本中惠勒夫妇焦虑的表现以及应对焦虑的方法。面对乏味的郊区生活和虚假的社区成员,惠勒夫妇陷入了孤独,进而失去了归属感;同时,面对生活的巨大真空,弗兰克和爱波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体验,无法整合自己的内部力量去爱。惠勒夫妇分别运用建设性方法和消极方法处理焦虑。为了获得归属感,他们创办社区剧团,但以失败告终;弗兰克和爱波通过与他人进行疯狂的性行为,得以暂时从焦虑中释放,却以丧失自我为代价。接着,本文分析现代性对惠勒夫妇焦虑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现代性威胁着人的存在价值。在没有终极真理和稳定价值的去中心化社会里,个人所依赖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从而失去稳定性。人因此生活在不确定性中,陷入了空虚和空洞,产生绝望感和无效感。虽然惠勒夫妇尝试多种方法来找寻存在的意义,但是他们最终并未取得积极的结果。另一方面,现代性威胁着人的安全感。现代性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变化的产物。原子时代的到来,人对战争的恐惧,科学技术对人的价值的削弱,以及消费主义、大众传媒的影响,造成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弥漫着对于安全感缺乏的焦虑。罗洛·梅指出对于安全感的缺乏使得人们转向自己的婚姻伴侣寻求帮助,弗兰克和爱波维系着脆弱的共生关系,渴望彼此能够填补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最后,本文分析美国性对惠勒夫妇焦虑产生的影响。罗洛·梅特别指出,美国社会过分崇拜竞争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成就和财富的积累,从而导致了孤独和疏离等心理现象,使人的焦虑增加。弗兰克的工作晋升使他改变了去巴黎的计划,他沉浸在工作与财富积累中,最终造成了自我的疏离。同时,在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由于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普遍缺乏,文化中出现向机械价值和保守态度靠拢的压力,人们通过自动从俗的逃避机制寻求稳定与安全,却以人格匮乏为代价。这种模式挑战着肯定人的尊严和复杂性,以及坚信自由和追求幸福生活的传统美国革命精神。耶茨将这种革命精神赋予爱波,爱波无法顺从于这种抹去个性、机械的生活模式,以死来反抗生存环境,美国性放大了焦虑。弗兰克最终被焦虑吞噬,爱波以死消解焦虑。通过以上论述,本文深刻洞察该部作品的主题以及引起惠勒夫妇焦虑的文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