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 DSP)是一类常见的藻毒素,主要由海洋中的甲藻产生。在我国沿海,DSP毒素导致的贝类污染问题比较常见,对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但是,受到DSP毒素标准品供应的限制,我国对贝类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控和DSP毒素的科学研究工作尚未普遍展开。针对DSP标准毒素缺乏问题,本研究以室内培养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Ehrenberg)Dodge]细胞作为DSP毒素来源,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作为DSP毒素的分析方法,通过氯仿萃取、常压硅胶柱、葡聚糖凝胶柱、C18固相萃取柱和C18制备色谱柱对利玛原甲藻产生的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和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进行了分离纯化,建立了OA与DTX1的制备方法,并制备得到高纯度的OA 0.6mg、DTX1 1.3mg。为国内首次制备得到mg级DSP毒素。本研究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分离纯化产物的性质和纯度进行了分析。通过流动注射-质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HPLC-MS)、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分析法(HPLC-FLD)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分析法(HPLC-UV)分析,确认了产物中主要成分分别为OA与DTX1,且OA与DTX1具有高纯度,可以作为毒素标准品应用于DSP毒素的科学研究和贝类产品的常规检测中。上述研究工作为OA与DTX1标准品的国产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通过进一步优化OA与DTX1的制备方法,完善OA与DTX1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有望实现OA与DTX1等DSP毒素标准品的国产化,为我国水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控和DSP毒素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