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唐重玄学是中国传统道家和道教发展演化的重要阶段。重玄学一方面继承了先秦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及其方法,另一方面则借用了外来佛教的理论和词旨,尤其是大乘佛教中观学说的否定思维,从而构建了新型的理论形态,出现了大批阐述重玄理论的道教经典。众多的道教思想家或者纷纷撰述重玄道书,或者以重玄学方法疏解《老》、《庄》著作。成玄英即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他的主要学术活动即为流放郁州期间对《老子》和《庄子》的注疏,并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重玄学思想。本文即以成玄英疏解《庄子·内篇》的文本为基本文献,在深入理解疏文的基础上,依据学术界对道家或道教心性思想所达到的一般理论水平,试图对此文本中的心性哲学作一述论。本文的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如下:引言:此部分主要交待本文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拟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心性哲学是道家文化和道教教义的理论核心,是其整套形而上学建构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也是隋唐重玄学所热烈讨论的理论主题。第一章:成玄英心性哲学的重玄背景。此章主要交待了“重玄”概念的渊源与内涵,重玄学所探讨的理论主题及其理论特色。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学术潮流,重玄学对成玄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双非双遣”重玄方法的运用上。本文对重玄方法的本质和特征作了分析。第二章:“道通物我”的心性本体论。此章在哲学本体论上讨论了成玄英心性哲学的三个基本概念:道、物、和心性,分析了各自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道为物和心确立了存在依据,物为沟通性与道提供了契机和可能途径,性在与物相冲突的同时更以“道”为终极目标而展开了自身的超越追求。第三章:无心任化的生死观。该章首先分析了成玄英在“独化”的物化世界中无心的内涵和必要性,再是分析了成玄英借用佛教“缘起性空”理论对肉身虚幻无实的解释,最后则考察了成玄英齐一生死及其在心灵境界中泯除生死的生死学说。第四章:逍遥无待的境界观。此章主要分析成玄英心性哲学中对“性”的界定及其复性学说,并在“独化”的物化世界中无为自得心态,及其泯除智境、物我双绝的认识论思想。三者共同指向一个万物各适其性、独立无依的逍遥境界。结语:本部分总结全文,简要分析了重玄学的影响以及成玄英心性哲学的特征,展示了成玄英心性哲学的理论价值及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和道教思想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