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胚胎神经嵴的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性肿瘤,是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家族性嗜铬细胞瘤是其中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殊类型,患者通常发病年龄早,双侧及多发肿瘤多见,阵发性高血压症状典型,临床处理和预后更复杂。目前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而家族性患者由于有遗传易感性,可通过对患者进行易患基因的突变检测,来明确其遗传学发病基础。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常合并一些遗传肿瘤综合征,包括VHLD、MEN2及NF1等,研究表明其发病与一些易患基因相关,包括VHL、RET及NF1基因等。另有一部分病例表现为单纯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其遗传学发病基础尚未确定。总结这类病例的临床资料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发病特点,指导临床处理。而对其进行候选基因筛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不仅可明确其遗传学发病基础,还可以对家系易感成员进行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VHL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编码pVHL,在体内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主要抑癌作用体现在细胞周期调控、mRNA的稳定性调控以及缺氧诱导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VHL基因的突变与VHLD相关,其中VHLD2C型只表现为嗜铬细胞瘤,因此,VHL基因一般作为嗜铬细胞瘤筛查的首选基因。国内目前尚无对家族性嗜铬细胞瘤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相关报道。我们在临床诊治中发现一个延续三代的典型的单纯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家系,我们对其进行了系谱调查及临床分析,进一步对家系成员进行了VHL基因突变检测,旨在探讨VHL基因突变与单纯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家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内容如下:目的:探讨单纯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检测一个单纯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家系的VHL基因突变情况。方法:调查一个单纯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家系,绘制家系发病图谱,并进行遗传学分析。进一步对家系成员进行VHL基因突变检测,抽取该家系5名患者及16名血缘亲属外周血基因组DNA,对VHL基因3个外显子进行PCR,PCR产物进行DNA测序。检索GenBank,对检测到的新突变采用TaqMan法进行人群中发病率的检测。结果:该家系4代56人中7人患嗜铬细胞瘤,其中2例拟诊,5例经手术证实。发病部位均为肾上腺,6例为双侧多发,其中术后对侧复发肿瘤3例。病理检查均为良性。术后患者症状消失,随访6月至23年患侧无复发。基因检测发现家系中5例患者均存在VHL基因第2外显子上第587位核苷酸A→C突变,该突变导致第125位编码氨基酸由H转变为P。16名家系成员中筛查出7名成员为该突变携带者,B超检查发现1例为双侧肾上腺肿瘤,1例为右肾囊肿。TaqMan法检测10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该突变,排除SNP。该突变为首次报道,结果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EF507247。结论:该嗜铬细胞瘤家系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VHL基因A587C突变为该家系可能的致病突变。单纯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的特点是发病年龄轻,好发于青少年;双侧多发瘤多见并可先后发病;发病部位均位于肾上腺;肿瘤恶性率低,预后良好。切除单侧肿瘤者术后应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