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语言是语言学及众多相关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模糊语言理论问题。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外很多的学者就从各个角度、不同方面对模糊语言进行了研究,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著作问世。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模糊语言的研究在中国逐渐起步,学者们也从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视角对模糊语言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本文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系统构思,运用语用学理论,以动态的言语交际为主线研究探讨模糊语言及其交际效果。模糊语言研究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崭新领域。要理解模糊语言,首先要了解语言的模糊性。具体地说,模糊性可以理解为一种不确定性,它以事物的性质或类属边界是否清晰为判断依据。模糊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又是对客观世界间接概括的反映,这是模糊性产生的认知背景。在认知模糊性的基础上,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时刻意运用模糊性,实现特定的交际效果。因此,运用语用学理论分析模糊语言有助于深化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模糊语言产生的交际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用能力。本文应用语用学理论来探讨模糊语言,其中包括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联理论和布朗、莱文森的面子理论。论文以格赖斯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为基础来界定模糊语言。本文把信息量不足而产生的理解上的不确定性语言统称为模糊语言。作者在第三章分析了模糊语言存在和应用的主客观因素并阐述了模糊语言的分类。主观因素的分析主要融合了布朗、莱文森的面子理论和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质准则。出于保护交际双方的面子或者为了遵循合作原则中的其他准则,语言使用者广泛使用模糊语言。本文在第四章介绍了模糊语言的使用领域,深入探讨了语言使用者刻意运用模糊语实现交际目的的方式和机制。本文最后探讨了模糊语产生的交际效果,主要从对语言表达者和语言接收者两个方面来展开。本文研究表明,模糊语言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使语言的使用更具弹性和灵活性;模糊语言增强了语言使用者的艺术表达力,使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更富有美学色彩,给读者带来美感。从语言接收者的角度看,模糊语言的理解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小,从而使交际更具效率;模糊语言使表达更为得体,从而有助于营造融洽的交际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