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中“仁”有三种解释:一,从人,从二。徐铉认为:“仁者兼爱(同时爱别人),故从二。”二,从千从心。徐灏《段注笺》:“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意。”三,古文仁或从尸。王筠《句读》:“尸仍是人,横陈于上耳。以其字形平也。”《汉语大字典》中对“仁”的解释共有17中之多,主要有对人亲善、仁爱之意;与人相亲;还有仁政、有仁德的人、恩惠、同情、怜悯等其它意义。总之,不管是从“仁”的结构上分析,还是从其包含的意义上来说,都可得出:“仁”是属于道德体系的。而且,它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是“先天本有的”。笔者在阅读《诗经》时,从文本中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仁”的精神的存在,体会到“民性”与“人性”的力量。“仁”的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家们正式提出的。这些思想家们的生活历程以及《诗经》本身所蕴涵的“关怀民生”的思想,都让我们感受到《诗经》与“仁”或“仁”的某些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将从以下四部分来阐述此命题:第一,《诗经》以周公“制礼作乐”为背景,结合夏商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了“三代”的文明与智慧。后经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家们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传授,使《诗》的发展逐渐走上儒学的道路。第二,《诗经》中表现“仁爱”思想的诗篇大致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以婚恋为主的诗,其中不管是以《关雎》为代表的“礼教”作用下的婚姻,还是如《郑风·将仲子》中“野性”精神的传达,都强调了人们寻求生命本真的欲望;其次是表达日常人伦亲情的诗篇,如《小雅·常棣》、《邶风·凯风》等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兄弟之义、孝子之情等。第三,《诗经》中也有不少反映渴望“仁政”的诗。从“旷夫怨女”的宣泄到对“乱政”的批判,这些诗篇都表现出了人们对“暴政”的痛恨。这种来自于心底的“痛恨”,从反面揭示了人们对“仁政”的渴求。第四,从几千年来人们对《诗经》的一些经典解读中,我们能够对其“仁”的内涵作出更为深入的理解,也能够由此认识到《诗经》文本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以及文学特点的深远影响。总之,从“仁”的角度去理解与阐释《诗经》中与祭祀、颂德、讽刺、思妇、批判等相关的一些具体的诗篇,可以追溯古代先民的生活历程,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这也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道德文化的刨根与梳理,可以加强现时代人们对道德的反思。因此,是具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