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期是个体冒险行为的高发期。先前研究者更多关注青少年的消极冒险行为,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冒险行为对成长发展具有适应性意义,从而开启了对积极冒险行为的研究。尽管在理论上,以双系统理论为代表性学说,以人脑的奖励加工系统为核心,对青少年冒险行为高发的原因从大脑结构以及认知功能的角度做出了基本的解释。但是大量研究也表明青少年对社会信息的敏感性突出,并且社会性因素会改变青少年的冒险行为。我们尚不清楚亲社会性的因素是如何调节青少年的冒险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神经加工过程的。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对亲社会情境下青少年冒险行为开展讨论。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以青少年被试在赌博任务中为自己或公益做出风险选择的行为以及反馈相关的ERP为指标,探讨以亲社会情境为代表的社会性因素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冒险行为。我们根据Kathy(2017)等人对亲社会性冒险的定义在经典赌博范式中加入了为公益冒险的情境。根据此定义,亲社会冒险行为需满足:1)行为完成的目的是使他人而并非自己受益;2)该行为需要其自身承担一些潜在的风险。基于此操作性定义,本研究的亲社会赌博情境是让被试自愿选择是否要为公益事业赌博,如果被试选择了进行亲社会冒险,那么他将会承担这部分任务中可能的损失,而游戏所得收益,则会在任务结束后当场捐给被试自己指定的受益对象。在实验一中,45名青少年(28女,平均年龄16.07 ± 0.75岁)参与了改编版概率赌博任务,这个任务中,被试可以根据给定的输赢概率选择是否进行赌博。行为结果表明:1)在冒险率上,被试在为公益赌博时总体的冒险率更低,尤其是在输赢概率相当试次中(包括输的概率为45%、50%、54%);2)从选择反应时来看,被试为公益赌博的反应时在各种输赢比上都是稳定的;在为自己赌博时则不同,表现出在不利情况下选择反应时(如高概率输选择赌)加长,有利情况下选择反应时缩短。ERP的分析结果显示:1)无论是为自己冒险,还是为公益而冒险,在被试的ERP数据中都观察到明显的反馈相关负波(FRN);2)对FRN的输赢差异波的比较发现,亲社会情境下FRN波幅更大;3)比较两种任务情境中,赢和输诱发的原始ERP发现,被试在为公益冒险时正反馈诱发更大的正峰值,负反馈诱发更小的负峰值,更大的FRN差异波主要是由正反馈导致的。这些结果表明,为公益赌博时青少年的冒险选择会明显降低,这种降低可能是由对正反馈的敏感性提高以及负反馈的敏感性降低导致的。这表明亲社会情境可能会降低个体对损失的厌恶。因此在实验二中,我们选取了一个可以量化损失后冒险选择的赌博任务对这一假设进行检验。在实验二中,共41名青少年(23女,平均年龄16.07 ± 0.76岁)参与了改编版简单赌博任务,在这个经典的范式中,研究者发现了负反馈后冒险率增加的现象,并认为这可能是由损失厌恶引起的“补偿”效应。实验二沿用了这一任务,并增加了与实验一相当的亲社会冒险情境。行为结果显示:1)与实验一一致,被试在为公益赌博时选择冒险的总体比率更低;2)但为自己和为公益的关键区别在于,为自己赌时负反馈后明显增加的冒险选择在为公益赌博的情境下并未出现。这一结果提示损失厌恶推动的“补偿”性冒险只在为自己赌博时表现,而在为公益赌博时,损失引起的冲动反应减少了。ERP结果显示:1)在为自己冒险和为公益冒险时,被试的ERP数据中都观察到明显的FRN;2)对比自我冒险和亲社会冒险的输赢差异波发现,FRN时间窗不存在显著差异,更晚期的P300成分在亲社会情境下有更大波幅;3)比较两种任务情境中赢和输诱发的原始ERP发现,无论是在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后,被试在为公益冒险时都有更大的P300波幅,这提示我们P300可能也是亲社会冒险的有效指标,反映了亲社会行为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奖励,引起大脑奖励神经系统的激活。综合两个实验结果,本研究表明:为公益赌博时,青少年的冒险行为明显减少,提示亲社会性因素可以降低青少年在实验室任务中的冒险行为。其减少冒险行为的机制可能是由于亲社会因素的加入,被试对奖惩的反应发生了改变,从而从整体上调节了青少年完成任务时受“认知-情绪”共同作用的动机系统。从为自己赌博时更关注输所带来的损失感,到为公益赌博时更关注赢所带来的奖励感。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在实践中,在活动中加入亲社会的因素,可能会有助于改善青少年因损失厌恶而引起的冲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