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勒德·胡赛尼是21世纪著名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在其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已经出版了三部小说,享誉当代美国文坛。《灿烂千阳》于2007年出版,是胡赛尼的第二部小说。两位女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都面临着复杂的身份认同危机。从女权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视角出发,本文着眼于小说呈现的身份认同问题,借助拉康式精神分析中“父亲之名”的概念和贝尔·胡克斯对“姐妹情谊”的阐述,探究小说中人物的身份认同之旅。
论文分三个阶段探讨玛丽雅姆和莱拉的身份建构过程。小说伊始,由于与各自母亲的疏远,童年时期的玛丽雅姆和莱拉都对自我在家庭中的地位有着困惑。为了弥补心中的失落感,走出自我认同困境,她们都依赖亲生父亲。然而,她们的父亲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占据拉康所说的“父亲之名”的位置,无法为她们的身份认同助力。依靠父亲建构自我的理想破灭之后,玛丽雅姆和莱拉试图通过“替身父亲”即她们共同的丈夫拉希德来实现身份认同,以期被阿富汗社会认可。作为阿富汗传统文化的男性典范,拉希德成了“父亲之名”的能指,貌似能够帮助他的妻子们实现身份诉求。然而,短暂的幸福过后,玛丽雅姆和莱拉开始体会到阿富汗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性的桎梏,仍旧无法摆脱社会认同困惑。在她们追求自我身份的最后阶段,玛丽雅姆和莱拉排除差异、逐步建立起了姐妹情谊,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身份认同策略。基于共同的信念和目标,两位女性团结互助,为自己赋权,最终克服了复杂的身份认同危机。玛丽雅姆和莱拉历经艰辛的认同之旅也正体现了流散作家胡赛尼对流散族群认同政治的反思与关照。
论文分三个阶段探讨玛丽雅姆和莱拉的身份建构过程。小说伊始,由于与各自母亲的疏远,童年时期的玛丽雅姆和莱拉都对自我在家庭中的地位有着困惑。为了弥补心中的失落感,走出自我认同困境,她们都依赖亲生父亲。然而,她们的父亲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占据拉康所说的“父亲之名”的位置,无法为她们的身份认同助力。依靠父亲建构自我的理想破灭之后,玛丽雅姆和莱拉试图通过“替身父亲”即她们共同的丈夫拉希德来实现身份认同,以期被阿富汗社会认可。作为阿富汗传统文化的男性典范,拉希德成了“父亲之名”的能指,貌似能够帮助他的妻子们实现身份诉求。然而,短暂的幸福过后,玛丽雅姆和莱拉开始体会到阿富汗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性的桎梏,仍旧无法摆脱社会认同困惑。在她们追求自我身份的最后阶段,玛丽雅姆和莱拉排除差异、逐步建立起了姐妹情谊,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身份认同策略。基于共同的信念和目标,两位女性团结互助,为自己赋权,最终克服了复杂的身份认同危机。玛丽雅姆和莱拉历经艰辛的认同之旅也正体现了流散作家胡赛尼对流散族群认同政治的反思与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