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2年《人生》发表以来,各界人士对路遥的接受至今已经有三十五年。在这期间对路遥及其作品的评价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既有普通读者群的长期热读,也有批评界和文学史界的冷热交替、错综复杂,因此便形成备受争议的“路遥现象”,即路遥接受现象的研究。本论文横向以普通大众读者群、批评界为界,纵向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以来这三个不同的时间段为界,采用比较的方法,分别对路遥的接受情况进行整体梳理,目的在于揭示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尤其是揭示批评界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路遥批评特征的原因。在论述过程中,通过研究专业读者群对路遥的批评接受变化历程来探索其中内在的文学接受规律和方法。在评论界通过对几个著名文学期刊中各个年代的相关路遥文章的分析来摸索评论界的批评观变化倾向。在当代学者中通过研究路遥与八十年代文学关系的展开,来了解当代人视野中的路遥批评接受状况。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正文分两章:第一章论述路遥在普通大众读者群中的接受情况,他受到了八十年代的普遍欢迎,九十年代的与日俱增,新世纪以来的繁盛兴旺。针对普通读者群热读的原因,主要从作者的创作动机与艺术构思上、作品的文本召唤性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视角上进行阐释。第二章通过对批评性文本的分析论述路遥在批评界中的接受情况,他遭遇了八十年代的“热”与“冷”,九十年代的错综复杂,新世纪以来的彻底蜕变。在对不同年代的路遥批评特征的原因分析上,主要结合同一时代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学环境、文学批评观等其他方面的变化来解读。另外,批评界对路遥接受的研究也发生层次上的变化,从八十年代人物形象和现实手法的研究,转移到九十年代解读路遥作品的意识形态,进而到新世纪以来对路遥作品的深层次认识、对路遥本人的研究、对路遥现象的研究、对路遥文学史地位的研究、以及路遥与八十年代文学关系的展开,从作品到作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这一批评史体现出的变化,反映出文学批评观受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学环境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批评观。结语部分通过对路遥在普通读者群和批评界的接受情况的分析,最后回归到路遥的经典化历程上,得出时间是考证经典的最后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