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以其储量巨大、质量优良的天然菱镁矿资源在世界享有盛名。对天然菱镁矿的加热得到MgO,再将其加入到电弧炉中,加热到2800°C以上,会生长出MgO晶体。MgO单晶是非常重要的基片材料和光学材料,在很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电弧炉内部的环境非常恶劣,直接通过传统测量方法对电弧等离子体和熔池进行诊断是不切实际的。冶炼MgO的工艺仍然存在资源利用率偏低、能耗大、控制精度差等问题。在现阶段,利用电弧炉冶炼MgO的生产虽然凭借资源成本低廉的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因为无法对熔池温度等参数进行监测,缺乏对冶炼过程中潜在规律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致使工程师需要依靠经验和半经验模型来完成整个控制过程。根据经验操作使冶炼工艺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单纯的热电分析对炉况的描述也不够充分,现代控制理论又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仿真模型的支持而难以发挥作用。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对电弧炉内部的主要过程建立了流体力学模型进行计算,以期深入理解其内部的物理规律,并为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为了分析电弧等离子体的加热效果和等效参数,建立了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直流电弧炉内的电弧等离子体射流的磁流体力学三维模型。在确定合适的边界条件后,选用SIMPLEF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了电弧等离子体的温度、流动的分布情况。在和文献报道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计算结果能够得到与之吻合的结果。接着针对双电极埋弧炉的实验情况,分析和讨论了电流和弧长的变化对电弧本身以及熔池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电弧对熔池的传热区域非常集中,电弧对熔池的冲击非常强烈,压强达到10Spa以上,足以在熔池表面形成弹坑一样的凹陷。对于电流大小不变的电弧等离子体,弧长越小,熔池表面的压力就越大,但是存在一个临界值。例如,电流为10kA的电弧,当弧长小于3cm,电弧对阳极表面压强便不再继续增大。模型还为弧功率、弧电压和弧效率等参数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是对直流电弧炉内熔池部分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通过实验证实,双电极直流埋弧炉也是一种生产MgO晶体的有效方法。为了能够描述晶体生长的环境和对一些重要参数进行判定,建立了电弧炉的三维磁流体力学模型,对熔池内部的传热与流动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型假设流体的流动是由洛仑兹力驱动的。根据计算结果发现熔池的形态受到电磁搅拌的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比较适宜晶体生长的电极底部和炉壁之间的区域,生长环境容易因电流的波动导致流场变化而受到影响。如,熔池在电流达到10kA时,熔池的形变明显,而当电流减小到6kA时,熔池体积明显变小。模型将得到的熔池大小和实验中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结果比较吻合。模型还预测出了电弧功率、电弧效率、弧压降、熔池的电阻和焦耳热功率等参数,以改善电弧炉的运行策略。三相交流埋弧炉仍然是MgO冶炼工艺中应用较为常用的设备。针对这种方法,建立了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三维磁流体力学模型。模型在假设交流埋弧炉三相平衡,并达到稳态的条件下,计算了电弧效率、弧压降、电弧功率和熔池产生的焦耳热功率等参数。由计算结果结合测量数据,推导出在电流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熔池焦耳热功率所占比重的变化,发现在冶炼中后期,熔池自身产生的焦耳热可能起到了延长晶体生长时间的效果。针对冶炼中后期电流的变化范围,采用12kA、10kA和8kA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证实了熔池的形成受到电磁搅拌的影响,形态随电流变化而变化,而且计算得到的熔池形态和实验测量的数据比较吻合。一些例如电极底部与炉壁之间局部区域,受到电流扰动的影响较小,熔池边界的径向距离基本稳定在0.75m附近,稳定的温度场和较小的电磁搅拌影响使这些局部区域相对于直流埋弧炉更有利于大结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