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化与膜引导对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比较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98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组织工程方法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在动物体内构建兼有血管化与膜引导作用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与单纯采用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构建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修复动物体内大段骨缺损进行对比,探讨带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一般规律,并比较在此过程中血管化与膜引导的效果。   方法:   1组织工程骨制备   实验前5天新西兰大白兔每日耳缘静脉放血干预,在第6天以常规骨穿针行双侧髂后上棘及大粗隆多点穿刺,抽取自体(au-tologous red bonemarrow,ARBM)红骨髓约2 mL并与少许肝素(含100U/mL肝素0.2 mL)混合均匀备用,将1.0 cm×0.5 cm×0.5 cm条块状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ve absorbing material,OAM)置于含2 mL ARBM的注射器中充分浸泡混合,至ARBM出现凝固并均匀附着在OAM表面约5 min,制成1.0 cm×0.5 cm×0.5 cm大小ARBM接种的组织工程骨,使用前配置。   2实验动物造模及处理   24只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雌雄不限,双侧上肢均参与实验,右前肢为A组,左前肢为B组,术前1天褪毛剂涂抹术区褪毛备皮,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双侧均取前臂背侧纵行切口约3 cm,切开皮肤后左侧肢体制备深筋膜瓣备用,制造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骨缺损模型,将制成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带血运深筋膜瓣包裹,右侧采用单纯可吸收生物膜包裹。   3观察指标   各组在4、8、12、16周后进行X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周行生物力学检测,将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用以比较骨缺损修复及血管化情况。   结果:X线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筋膜瓣组均明显优于生物膜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两组间比较,以及最终生物力学强度对比明显优于生物膜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筋膜瓣组明显多于生物膜组(P<0.05)。   结论:本实验观察到(1)带血运筋膜瓣具有明显的促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作用并通过促血管化而促进成骨。(2)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应用于大段骨缺损治疗,尽管有效限制了纤维结缔组织长入但也同时限制了有效快速血管化能力,需要漫长的爬行替代过程,单纯应用生物膜可以通过外骨痂生长弥补植入材料爬行替代缓慢的弊端。(3)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noncelluar tissue engineered bone,NTEB)修复骨缺损可获得满意效果。(4)以深筋膜瓣作为膜材料应用膜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generationGBR)技术的骨修复方式是以血管为中心的多中心成骨,同时伴有GBR模型膜外骨痂成骨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α2EMG或AMG)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方法:将36只成年新西
学位
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因为相对明确的一种精神疾病,具有回闪、回避、警觉性增高等特征,伴发抑郁、焦虑、易激惹、失眠等精神症状,特别
学位
目的:  建立丙泊酚依赖大鼠戒断2周模型,在环境线索诱导的丙泊酚复吸实验前使用药物干预,探索基底外侧杏仁核多巴胺受体在丙泊酚复吸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基底外侧杏仁核P-ER
实验目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POSS)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并已有报道其作为眼科植入材料的潜在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