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鲫(Carassius auratus)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变异品种繁多,包括具有观赏价值的金鱼和其他变种鲫。近年来,国内鲫养殖产业不断遭到疾病的威胁,其中由鲤疱疹病毒II(Cy HV-2)引起的疾病最具代表性。Cy HV-2是疱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的病原,仅感染金鱼(Carassius auratus)、鲫(Carassius auratus)及其变种,当水温在15~25℃时,可造成近100%的死亡率。目前,Cy HV-2的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有病毒的形态及分类地位、流行特点、分子诊断技术和Cy HV-2部分分离株全基因序列,但Cy HV-2介导的组织损伤不系统,其致病机理尚未明晰。为了全面了解Cy HV-2对金鱼、鲫的组织损伤,本研究通过Cy HV-2人工感染并结合自然感染Cy HV-2的材料,系统研究Cy HV-2在鱼体各组织的增殖过程及其介导的组织病理损伤,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选取Cy HV-2分离株SY-C1编码的胸腺激酶(TK)基因作为病毒全基因组的等价物,建立了Cy HV-2的荧光定量PCR法,其准确定量的范围为102~1011。(2)以异育银鲫为对象,构建Cy HV-2的急性和慢性感染模型,结合自然感染材料,分析Cy HV-2的增殖过程。急性感染模式下,病毒感染3天后,感染鱼开始死亡,脾肾组织的病毒含量迅速上升到108拷贝数/μg DNA以上,并持续上升直至死亡率降低。慢性感染模式下,脾肾组织的病毒拷贝数多在106拷贝数/ug DNA以下,实验周期内无死亡率发生。自然感染与人工慢性感染的病毒载量接近,表明两者的感染程度相似。比较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的鱼体各组织的病毒载量的变化规律,说明鳃和中肾均为病毒的易感组织,推测病毒主要通过血道在鱼体内散播。(3)系统分析了不同感染模式下鱼体鳃、脾、中肾、肝、肠和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急性感染条件下,鳃、脾、中肾和脑组织的病理损伤严重,主要以坏死病变为主,其中脾脏的广泛性点状坏死灶为最典型的特征。人工慢性感染和自然感染条件下,鱼体初级鳃小片增生,次级鳃小片卷曲和上皮脱落;脾脏内实质组织的凝固性坏死,网状造血细胞由弱碱性转变为嗜酸性,致使网状结构呈现强烈的嗜酸性;中肾组织内形成新生核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比例上升,炎症、组织内出血、肉芽组织、实质组织凝固性坏死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样变性;肝细胞色素代谢障碍,脂褐素累积;肠道小肠绒毛上的杯状细胞数量和分泌活性变化;局部神经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坏死以及神经纤维断裂。组织病理分析结合病毒增殖过程,慢性感染模式是自然感的重复,且慢性感染和自然感染鱼体脾脏的组织病理变化部位与急性感染模式下脾脏内大量点状坏死病灶的部位相同。此外,本文还尝试以Cy HV-2的易感组织中肾为研究对象,以原位杂交探究Cy HV-2的细胞嗜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患病鱼的中肾组织内出现大量阳性杂交信号,且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核上,说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Cy HV-2的敏感细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