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距的认知,即人类是怎样判断时间的长短的,是时间心理学研究的传统焦点。时距是介于两个相继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认知心理学家Fraisse认为5s内的时间信息加工过程称为时间知觉。时距知觉作业中非时间信息能够对时距判断造成干扰效应。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时距判断两分法实验范式以及脑电技术探讨自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实验一采用经典的时距判断两分法实验范式探讨自我对时距判断的影响。在三种刺激类别条件下,被试的判断任务就是根据学习阶段所形成的长时距(1600ms)、短时距(400ms)标准对两分法经典的7个时距(400ms、600ms、800ms、1000ms、1200ms、1400ms、1600ms)进行时距的长短判断。行为学实验验证了前人的研究,即刺激类别对时距知觉判断有显著影响,自我卷入水平最高的刺激类别相比熟悉刺激以及不熟悉刺激会导致被试短估时距。事后比较发现,被试在600ms、800ms、1000ms三个时距条件下,时距判断达到显著性差异。实验二以反映时距知觉认知负荷的关联负变CNV作为衡量指标,选择行为学实验差异最大的600ms、800ms、1000ms三个时距判断时诱发的CNV平均波幅进行分析。发现在刺激呈现250ms到刺激结束诱发的平均波幅在分别在三个时距段都存在刺激类别显著差异。事后比较发现,在三个时距段下,均表现为与不熟悉刺激、熟悉刺激相比,与自我有关的刺激诱发的CNV平均波幅显著偏小。行为学实验和脑电实验的结果表明,共同证实了自我这一独特的结构,在作为时距判断时的非时间信息会占用更多的认知资源从而分散了对时间信息的加工,降低了短时距知觉的感受性。实验结果符合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对时距知觉的信息加工理论的标量计时模型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