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中所表现的社会权力现象。人们对话语的产生、解释以及它们在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在一些语言学家的努力下,批评性话语分析应运而生。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学研究的工具,其首要目标就是要挖出和揭示各种文本中通过种种语言策略所表达的意识形态意义,特别关注那些人们不注意的歪曲、偏见、歧视等不公平社会现象的话语机制、社会背景以及权力斗争。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特点为研究新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路径。费尔克劳在批评性话语分析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采用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型。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批评性话语分析对语言和社会结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在大多数研究中借鉴了系统功能语法,这是因为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以层次形式建构起来的符号,语言的层次观点使语言的意义层和表达层都能受到词汇和语法的调节,进而与语言的外在语境因素建立了联系,所以本文在分析上也会结合系统功能语法。2015年11月13日,三组恐怖分子对法国首都巴黎的六个地方发动了恐怖袭击。在一系列恐怖袭击中,197人遇难,352人受伤,许多人伤势危殆。这是二战以来法国所经历最为严重的暴力流血事件,给巴黎带来重创。法国总统奥朗德说这是规模空前的恐怖袭击,并宣布全境进入紧急状态,进入二战以来最高等级。此次事件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本文从《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四家报纸中选出二十篇有关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新闻报道,结合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型和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对中美两国不同的媒体对同一事件所做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以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探讨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旨在揭示新闻中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的关系,话语如何在意识形态介入下构建社会信仰。经过分析,两国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存在差异。描述层面上,通过对及物性和情态的分析,美国媒体多关注自身利益以及中东政策不容置疑,而中国媒体关注多方态度,坚定人们打击恶势力的信心;阐释层面上,通过对新闻来源和话语方式的分析,美国媒体在引用消息提供者的话语时常常模糊提供者的身份,而中国媒体在引用消息提供者的话语时详细表明了其身份以及任职机构;解释层面上,通过对媒体背景以及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国内外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多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考虑自身利益,而中国则展现了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对普通民众抱以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