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历史——以《知圣篇》为中心对廖平经学的考察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ss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平的思想以多变著称。以往的廖平研究,大多着眼于“六变”,对其思想轨迹进行学术史的研究。本文则试图从廖平最重要的著作《知圣篇》切入,从今文经学的内在视野、经典世界与历史世界的分合、由帝国形态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儒教的新变等多个角度来透视廖平经学思想的哲学意蕴。   廖平对汉代以来的中国思想传统有着独到的观察和深刻的反省。梳理廖平对汉、宋两大学术传统的批评对于探索其问题意识的来源至关重要。宋学关注内在心性而忽略了政治世界;以“致用”为旗帜的清代汉学回归经典、关注“制度”,但其训诂考据为主的研究方法加剧了经典与历史的割裂。基于这一判断,廖平试图通过新的理论探索重建经典与历史的关联。   重建经典与历史的关联,首先要澄清经书与史书的差别。经书之所以是经书,就在于它完全不同于历史记录。经书是圣人为万世立法一这是廖平这样的儒者坚定不移的信仰。从这一信仰出发来理解经典,则经典的神圣性不容置疑。作为这一信仰的一个比较极端的推论,廖平认为中国文字因为早期的经典书写而获得了系统的整理,经典的作者甚至于可以看作文字的创造者。因此,文字和经典都因圣哲的书写而获得其永恒的价值。   “孔子作《春秋》”,这是大部分汉代儒者的共同信仰。伴随东汉古文经学的兴起,这一信仰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宋代儒学的理性化和清代儒学的实证化两次冲击之下,这种信仰愈发脆弱。廖平以重建对孔子作为经典制作者的信仰为其学术的根基和核心。这一点上廖平走得比汉儒更远,他甚至宣称:孔子不仅制作了《春秋》,还制作了六经中的其他几部。孔子制作经典的目的不是记录先前的历史,而是为正当的政治和美好的生活树立典范。这种典范要等待后人把它变成现实并融入历史。所以,与经典息息相关、血脉相联的不是六经产生以前的历史,而是六经产生以后的历史。只有严格地区分经史,才能让经典真正进入到活生生的历史。   在重建对孔子是“受命制作”的素王这一信仰的基础之上,廖平对于汉代儒学“大一统”思想进行了改造。作为帝国意识形态,“大一统”在汉代主要有三种论证思路:形上学色彩的“五始”说,循环论色彩的“三统”说,进化论色彩的“三世”说。廖平主要改造后两说,使“三统”说展开为“疆域论”,使“三世”说转变为“制度论”。廖平把这种改造称作从“王霸小一统”(小统)到“皇帝大一统”(大统)的转变。从“疆域”的角度来讲,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由华夷共处的“天下”转变为万国并存的“全球”。   从制度角度来讲,这一转变则意味着从已成为历史的帝国制度模型转出“待人而行”的民族国家教化理想。华夏由帝国形态转变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坚持儒学的教化理想?帝国时代的经典能否成为民族国家重建政教系统的依据?透过《知圣篇》,我们可以审视清末今文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其他文献
根据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理论,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阳江市作为我省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市的实际情况,对阳江市推进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设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学位
中国儒家文化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以儒家之道整合现实政治,是富有时代命运担当精神儒者的追求。先秦儒学在经世致用过程中,历经挫折,始终未能在其时的政治舞台上“独领风骚
阿多诺是20世纪最大的新马克思主义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阿多诺毕生的主要课题之一。   阿多诺之所以提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