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唱在气息上”是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中一项高规格的演唱技巧。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就由处在“歌唱黄金时代”的卡奇尼、曼奇尼和托西等人提出。但是由于当时科学尚不发达,人们对于解剖学、物理学,对于发声和呼吸的生理机能等知识知之甚少,声乐教学仅限于做出一些经验主义的总结,很少能从科学理论上加以阐述,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唱在气息上”的理解渐渐有了偏差。这就造成了声乐教学中说法多样、概念含混的复杂局面,大大影响了我国声乐教学的进度和成功率。针对这一状况,本文首先从史实性的角度出发,对“唱在气息上”的产生背景及其渊源进行了简要阐述。并运用生理学、解剖学、空气动力学等相关知识,深入剖析了十七、十八世纪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中“唱在气息上”的理论实质,即:在喉外肌完全放松的的状态下,由“气息"通过喉腔,流经狭窄的声门时,产生空气动力学中的“贝诺利效应”,使声带被动吸靠在一起,振动发音。这也是“美声唱法”中“高效低耗原则”的本质所在。“唱在气息上”技巧的核心是气息冲击的力度与声带闭合状态之间的精确协作,从而产生“贝诺利效应”以减轻发声对声带构成的压力,使声带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但是,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贝诺利效应”的产生并不是无条件的。所以,为了更加准确地做到“唱在气息上”,本文还深入的研究了歌唱发音中“贝诺利效应”产生的具体条件。通过对“唱在气息上”技巧的理性分析,笔者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练习方法,即:无声练习、声门闭合与气流呼出协同联动的练习等,以便帮助声乐学者更快更好的掌握“唱在气息上”这一高规格的演唱技巧。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兼顾史实性和科学性,运用与歌唱发音相关的科学知识,深入剖析“唱在气息上”的理论实质,并由此提出了可行性的练习方法。笔者真切期望本人的努力能对当前的声乐理论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为切实提高当前的声乐教学水平提供理论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