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扩张,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诸如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现象、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同时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铺装迅速扩张,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改变了地块的地形地貌,严重破坏了地块的自然水文循环,增加了地表的雨水径流,导致城市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传统的雨水排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城市公园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含蓄水源、调节雨洪的作用。但传统公园更注重其休憩游玩的功能,忽视了其调节雨洪,维持生态平衡的内在功能。因此,从雨洪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传统公园进行海绵化改造,发挥其调节雨洪、含蓄水源、平衡城市人居与生态环境的功能,对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及城市公园的基本概念以及建设海绵城市与城市公园的意义。结合海绵城市及其相关理论,通过对传统公园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对传统公园海绵化改造的意义。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技术,是实现海绵城市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文中详细阐述了低影响开发措施的特点、适用范围、及构造特征。文章结合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万柳公园作为实践案例,从雨洪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海绵城市理论,提出海绵化改造方案。在研究区内设置符合当地地域特征的低影响开发措施,使传统公园能够更好的含蓄雨水、调蓄雨洪、减少地表径流、维持生态平衡。最后,通过建立SWMM模型对研究区现状和海绵化改造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分析改造前后的地表峰值流量、径流总量、雨水蓄存情况,评价改造方案的可行性,为今后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公园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低影响开发措施之后,公园的地表洪峰流量和径流总量都有较大程度的降低,表明低影响设施对公园的洪峰流量和径流总量都有明显消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