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重要的湿地类型,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我国属于红树林分布的北缘,生态系统和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其稳定性也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由于上世纪末的毁林养殖,以及近些年的台风、团水虱灾害导致东寨港红树林出现大面积林窗,目前主要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进行恢复,但人工恢复存在树种单一、破坏底栖生境等不足之处,自然恢复理念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青睐。但是目前对于红树林自然恢复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尚不清楚,因此开展红树林的自然恢复规律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区域,经Google Earth初选、实地考察、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交流后,选定了13个不同时间形成的自然恢复林窗,设置样地进行群落结构调查和土壤采样,分析林窗内红树植物组成和结构,探讨红树植物群落自然恢复的过程和规律;结合地形、母树、潮沟、土壤等因素探讨影响红树植物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旨在了解红树林林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与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本研究根据恢复过程中常见红树植物的繁殖体特征,通过控制实验评估在繁殖体阶段常见红树植物的自然更新能力,进一步解释自然恢复的过程和规律。具体内容如下:1.红树植物群落恢复过程在13个样地39个样方中共出现真红树植物12种,包括红海榄、海莲、木榄、尖瓣海莲、秋茄、桐花树、角果木、海桑、无瓣海桑、白骨壤、卤蕨、老鼠簕。运用主成分分析可将13个样地划分为三组:(1)恢复初期组(2-4年);(2)恢复中期组(4-7年);(3)恢复后期(7-30年)。在恢复初期,桐花树、海莲、红海榄、秋茄为优势种;在恢复中期,桐花树仍为优势种,海桑、无瓣海桑生长迅速;恢复后期,海莲、木榄、秋茄、红海榄等处于优势,此时群落结构趋于稳定。随着红树植物恢复的进行,红树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总个体数、树种数逐渐上升,在7年左右达到最大值后略有下降,然后趋于稳定;Pielou均匀度指数逐渐上升,在7年左右达到最大值并趋于平缓,此时群落结构较稳定。2.影响恢复过程的主要因素分析相对高程与红树植物群落中的植株数、树种数存在极负显著相关(P<0.01),即地势越低,植株数和树种数越多,反之,越少;但是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高度为10-15cm处(与潮沟水面的距离)。潮沟距离与红树植物群落中的植株数、树种数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即距离潮沟越近,红树植物群落中的植株数和树种数越多;但是生物量在距离潮沟5-10m处为最大值。母树距离与植株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即与母树距离越远,植株数越少;但是物种数和生物量的最大值则出现在距离母树5-10m。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与N: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Simpson指数与N:P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丰富度与土壤p H值、土壤含水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潮沟距离、相对高程、母树距离、土壤理化性质进行RDA排序分析,结果表明红树植物恢复初期主要受到相对高程的影响最大,恢复中期主要受到土壤容重、含水率、盐度的影响较为明显。3.繁殖体特性对红树群落恢复初期的影响通过对繁殖体产期、产量、密度(漂浮力)、萌发率的综合评价,得到常见红树植物繁殖体自然更新能力排序:桐花树(0.89)>秋茄(0.65)>红海榄(0.56)>角果木(0.50)>海莲(0.42)>木榄(0.39)>尖瓣海莲(0.33)>白骨壤(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