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旅游”兴起于2005年,主要指参观共产党革命和战争历史的纪念地和标志物。作为一项政治工程和文化工程,共产党自上而下地推动红色旅游,旨在强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权合法性叙事,彰显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发展历程的成就与荣耀,并培育和加强民众对于执政党和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然而在本研究的个案江苏常熟沙家浜景区,却出现了从“红色旅游景区”到“怀旧休闲旅游景区”的发展转向。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首先呈现了“沙家浜”如何从一个文革时期的样板戏落实到具体的行政区域,9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又通过沙家浜风景区的建构来讲述共产党的红色历史和地方革命传统,并借“红色旅游”和“红色经典”翻拍的契机成功实现景区的推广。然而随着沙家浜景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商品化运作,当地政府也出于带动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考量,将景区后续发展的重点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转移到“休闲旅游景区”,景区内部空间的历史展示发生了内容的偏移,仿古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新的侧重点。沙家浜景区建构与转型的过程也是地方政府策略性地挪用“沙家浜”这一符号的过程,随着当下实际需求的改变,或者选择强化彰显其红色内涵,或者在旅游推广中突出其怀旧、休闲的内涵,这一符号便在其能指和所指间漂移。贯穿这一个案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有三:第一,分析旅游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背景:第二,呈现旅游景区,尤其是此类“遗产景区”,怎样利用空间来进行历史展示;第三,探究国家和地方如何运用历史的再现来建构集体记忆和认同。本研究也发现,在景区生产、历史讲述的背后,国家和地方有着不同的发展逻辑和利益考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又各有其张力,因此形成了历史展示背后的裂隙,而这直接关系到当下“讲述怎样的历史”,“怎样讲述历史”和民众对于历史的感知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