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重度污染工业企业迁入工业集中区,搬迁遗留了大量污染场地。这些污染场地的存在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影响了土地的开发再利用,阻碍了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针对场地情况及污染物特性、采用合理的方法评估和修复场地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四川省某铬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从污染场地的发现、评估及治理三方面进行研究。以国家发布的风险评估导则为理论基础,将暴露参数及模型本土化,分析筛选值选取的合理性,分析参数敏感性用以判断修正的合理性,对比分析原导则(G)和修正导则(M)对工作成本的影响;进行修复技术实验,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探讨重度污染区域的最佳修复技术方法。取得了以下成果:(1)根据《2014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四川省环保厅发布的环境质量公报、借鉴国外风险评估标准修正参数和模型,并对修正后的身高、体重、PM10、皮肤接触吸收效率因子、土壤摄取量等参数及皮肤暴露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分析。获得了合理的风险值,并发现儿童体重、PM10及土壤摄入量对风险值影响较大,此类数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值。(2)将计算的风险控制值与国家现行各级标准相比较,在保障人体健康的基础上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值。发现建设用地意见稿中六价铬筛选值的设定较小,在选用筛选值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根据G与M的风险评估结果计算贡献率,结果表明修正前后各暴露途径对总风险的贡献率差别较小,证明暴露量的计算的修正结果是合理可信的。由于原导则的风险控制值大于修正导则,导致后期的修复工作量、工作成本原导则也高于修正导则。工作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模型参数,降低修复成本。(4)确定采用异位固化/稳定化+化学还原修复技术及原位化学还原修复技术修复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技术可行性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固化养护时间最少应不小于21天,28天时养护效果较好;固化剂水泥与土壤的质量比大于40%时固化效果较好;还原剂效果硫酸钠>硫化钠>亚硫酸钠;在水泥、石灰、硫酸亚铁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中,硫酸亚铁为影响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水泥为次要因素;最佳修复技术工艺为每200g污染土壤,水泥取200g,石灰取100g,硫酸亚铁投加量为理论反应量的1.7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