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反贫困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和焦点,贫困成因和贫困状况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决定了反贫困工作任务的艰巨性。从1990年至2011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量4.39亿,用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中国率先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目前仍然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贫困形势依然严峻,减贫工作会更加艰巨。经济增长和公共支出是消除贫困问题的两大途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加大,公共支出的减贫效应不断凸显。民生问题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与百姓联系最紧密的利益问题,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领域,民生财政投入就是政府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民生投入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减贫效应。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方财政的民生投入总量在不断地增加,但是东中西三大区域间民生投入总量和人均民生投入量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民生投入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加大地方政府对中西部地区民生财政投入力度和比例,提高民生财政投入的效率将是未来政府减贫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本研究依据我国内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目前的贫困问题和民生投入的现状进行统计和深入的分析,对地方政府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方面的民生投入以及经济增长对减贫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Stata数据分析软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民生投入的减贫效应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根据我国民生投入的现状以及贫困目标瞄准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民生投入减贫政策瞄准的相关建议:建立多维贫困测量指标,提升贫困人口的瞄准精度;根据贫困特征和发展需求进行分类瞄准;建立贫困者参与的动态瞄准跟踪监测机制;在适度增加民生投入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民生财政投入结构;推进民生投入的区域均衡化发展,民生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尤其是中部地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地方政府和官员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