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作为新文学一代大师的地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受到了一些批评者的质疑和否定,这是由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学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的。而茅盾文学作为新文学中继鲁迅之后的又一范式,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因此重新对茅盾文学创作现象进行阐释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茅盾从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位文学创作者出现在中国新文学的舞台上,而是作为一个文学刊物的改革者和文学批评家而为当时的文坛所瞩目。在这一时期他还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参加了大量的党派活动。五四时期的茅盾是徘徊在文学与政治之间,“脚踏两只船”的茅盾。大革命的失败促使他在文学与政治之间最终选择了文学,开始了小说创作。从一开始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幻灭、悲观、失望等情绪而创作的以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的《蚀》三部曲、《野蔷薇》等,到《豹子头林冲》、《石碣》、《大泽乡》和《路》、《三人行》等表现新的意识形态的尝试,再到《子夜》的极大成功,茅盾用文学创作参与并记载了中国现代革命的发展历程。在茅盾的创作历程中,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革命激进派创造社和太阳社评论家的批评、中共的文化政策与领导策略(如中共为茅盾的五十岁做寿)对茅盾的创作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下,在“革命”成为最为重要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事件的二十世纪前半叶,与革命紧紧纠结在一起的茅盾文学足以代表一个时代,成为“现代经典”。茅盾文学的这种经典性主要表现在史诗性的追求、理性精神的高扬、时代儿女的塑造等几个方面。史诗性的追求使茅盾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同时十分注重反映社会历史生活的整体性和客观性。在现代文学史上,茅盾开创了注重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这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引进,还有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对此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理性精神表现在茅盾的作品里,一是对社会作“缩影式”的描写,二是对社会作深刻的剖析。茅盾为现代文学贡献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作品中人物的灵魂和生命。 茅盾文学还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体验。“颓废的审美倾向”和“浪漫个人主义”是其作品显著的个性特征。“颓废”被李欧梵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之一,它通过颓唐与放荡来实现对现实存在的反抗,从而使“颓废”这一美学风格具有了现代性品格。茅盾作品中对变态性爱的描写,对小资产阶级颓废、幻灭情绪的渲染,还有对现代都市声浪的描写,无不体现了这一审美取向。茅盾还塑造了时代女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两类令人瞩目的人物形象,在这些近似“尤物”的时代女性与近似“英雄与骑士”的民族资本家身上,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