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永定下洋镇是客家地区一个著名的传统侨乡。历史记载显示,至少在清康熙年间,已经有下洋人为谋生而到东南亚拓荒。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两个多世纪里,伴随世界和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变迁,下洋人不断地向海外移民,他们大多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等地聚集定居,并在二战后转变身份与国家认同,从中国移民变成所在国的公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如胡文虎、胡子春、曾良材等,因对所在国社会经济做出重大贡献而成为东南亚华人社会的著名人物。
近现代以来的下洋海外移民史,不仅改变了下洋的社会经济形态,也使永定的“下洋人”与东南亚“下洋人”之间有了一条天然血脉联系的跨境网络。而二战以来的世界冷战格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演变以及建国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都影响和制约了包括东南亚和永定的“下洋人”在内的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关系纽带的发展与演化。
本文结合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运用第一手的资料,以永定县下洋镇为个案,从近现代以来世界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切入,具体地讨论东南亚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如何制约东南亚与永定的“下洋人”关系网络的建构与演化。本文重点考察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南亚与永定的“下洋人”如何透过侨联会与老人会,以及重建宗祠和重修族谱等方式,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两个途径,重新唤醒与强调东南亚与永定的“下洋人”认同,进而重建两地“下洋人”之间的社会文化与经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