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水体主要污染源,已成为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可持续的重要因素。种植业排放的氮磷污染在整个农业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控制好农田面源污染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有效防治的必经之路。在农田面源污染防治中,政府和农户之间存在互动的博弈关系,农户所追求的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政府所追求的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这是农田面源污染防治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对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粮菜轮作集约化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2018YFD08006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水体主要污染源,已成为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可持续的重要因素。种植业排放的氮磷污染在整个农业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控制好农田面源污染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有效防治的必经之路。在农田面源污染防治中,政府和农户之间存在互动的博弈关系,农户所追求的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政府所追求的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这是农田面源污染防治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对农田面源污染防治进行了探讨。首先,将一个笔者所参与构建的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模式作为案例,对其进行介绍。其次,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理想假设,建立地方政府与农户之间关于面源污染防治中源头减量技术(SRTs)采用的演化博弈模型,以及在地方政府的持续引导下,考虑信息不对称和从众心理影响的农户群体内部关于SRTs采用的演化博弈模型。最后,分析利益主体的在SRTs推广中的演化稳定策略(ESS)和演化过程,通过灵敏度分析讨论关键参数对系统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农业面源污染长效治理内生机制构建,也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介绍了适宜丘陵区粮菜轮作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全流程—全时段—全循环”模式(简称“三全”模式),该模式在各防治环节因地制宜集成关键技术,突出区域特色,成本低,易推广。“三全”模式在渠溪小流域示范应用后,氮磷污染负荷均削减了40%以上,主要农药用量(草甘膦、稻瘟灵和吡虫啉)明显减少,但通过实地观察以及与农户的交流发现,仅靠技术手段可能难以实现农田面源污染的长效控制,从管理上让多方利益主体都参与到农田面源污染防治中来极其重要。(2)在地方政府与农户之间关于SRTs采用的演化博弈模型中,系统共存在四种可能的情境,共三种不同的ESS,提出了四种情境各自的限制条件。SRTs的推广中存在“囚徒困境”,在此时,地方政府和农户都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利的不参与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策略,结果却是双方都获得的不是最优的收益。此时补贴的大小也仅略微改变演化的速率,不影响最终ESS。要想实现在没有地方政府引导的情况下农户自发采用SRTs的最理想情况,需满足农户感知的SRTs采用的间接收益大于其采用成本。因此,提高农户相关科学知识水平和环保意识至关重要,但这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达到质变。而目前地方政府持续的引导是破解SRTs的推广中的“囚徒困境”和确保农户长期采用SRTs的关键。当引导成本大于不引导被施加的额外惩罚时,地方政府倾向于不引导。因此,建立完善的SRTs引导工作体系十分重要,需包括降低地方政府的引导成本和加大其不引导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在地方政府持续引导的情况下,补贴将对最终的ESS产生较大的影响,需合理设置,避免因补贴过少而导致农户丧失采用SRTs的积极性。(3)在农户群体内部关于SRTs采用的演化博弈模型中,共有三种不同的ESS,提出了其各自的限制条件。在更易接受SRTs的农户(定义为农户A)最终选择采用SRTs的前提下,其他农户最终才有可能选择采用SRTs。因此,首先必须确保农户A有足够的意愿去采用SRTs,至少应保障在农户A单独采用SRTs时并不会遭受过多的利益损失。随后在从众心理效用下,通过指导或培训等方式,提升其他农户对采用SRTs所带来的非直接利益的感知,使尽量多的其他农户去跟随农户A选择采用SRTs,以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农户初始策略选择比例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演化到稳定状态的速率。此外,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可能同时存在所有农户都采用SRTs和都不采用SRTs这两种截然相反的ESS。此时农户初始的策略选择比例和关键参数值的略微变化都可能会造成最终ESS的不同。因此,在推广一开始就要尽可能的增加农户采用SRTs的比例。
其他文献
在党的二十大所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承载着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使命。基于“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及六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经验素材,可以发现制度创新的典型探索紧紧围绕着“融入群众生活”的主线展开,并具体呈现为从强化村级党建到搭设制度通道再到发起群众动员的发展脉络。“融入群众生活”提升了制度创新的情境适应性与治理有效性,也凸显了群众生活秩序
近年来,系统性农药因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广泛应用于农业活动中,然而许多研究表明系统性农药在环境和环境介质中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系统性农药的潜在环境风险,因此,对于环境中系统性农药残留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为减少病虫害侵袭,保证作物品质,大多数开花作物需接受农药处理。蜜蜂作为重要的授粉昆虫,对于植物花粉和花蜜的广泛采集活动,是蜜蜂作为近场实验生物监测模型的基础。以往的研
本论文以氧化锌(ZnO)为主要研究材料,采用水热法和电化学沉积法成功制备出了不同暴露晶面、不同形貌特征的ZnO纳米粉末材料和具有球状颗粒的ZnO电极。以空气中NO污染物和废水中环丙沙星抗生素为目标污染物,探究了ZnO对两者的氧化去除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光催化氧化是减少空气中NO污染物的重要途径,半导体氧化物的晶面工程可以提高光催化效率。使用水热法合成了具有不同暴露晶面的ZnO纳米颗
汞(Hg),一种具有高毒性的全球性污染物,以无机和有机多种形态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由于各形态汞的环境行为和毒性存在较大差异,其形态转化势必会影响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毒性。其中,水体汞还原是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过程一方面可限制水体甲基汞的产率,减少甲基汞的富集;另一方面可推动水体零价汞的释放,促进零价汞的全球循环。而水体汞还原主要在光诱导下发生,多种环境参数如光照强度、溶解性
离子的吸附与交换能力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之一,与土壤自净能力、土壤保肥能力、土壤侵蚀、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密切相关。前人提出了众多描述土壤/黏土矿物界面离子交换吸附的模型,但大多都是经验或半经验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土壤中离子交换吸附动力学机理,这是因为人们忽视了矿物颗粒的表面所带电荷在固/液界面附近形成的高达10~8V m-1的非对称强电场。近年来,有研究者在考虑固/液界面存在非均匀强
大部分有机碳富集在土壤表层,降雨过程中雨滴对表层土壤结构的破坏,土壤颗粒受到雨滴击溅而破碎,有机碳释放,导致侵蚀带走的泥沙通常有机碳含量较高,随着径流的分离和搬运,密度较低的细颗粒和颗粒结合态有机碳随着径流优先转移,并且一部分有机碳暴露于易于发生矿化的生态环境当中发生矿化反应而释放,一部分随着径流迁移,分离的土壤连同土壤有机碳,在景观环境中输移和再分布。目前,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下径流碳与泥沙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禽蛋消费量逐年增长。为满足市场需求,家禽养殖数量剧增,且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为节约成本,避免鸡只交叉感染等风险,形成了蛋鸡养殖场和育雏鸡场分离的养殖模式。由于雏鸡对环境敏感,这对集约化育雏鸡场的雏鸡生长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季,由于外界气温较低,规模化育雏鸡舍多采用能综合调控整个鸡舍供暖和通风换气的热水散热风机供暖系统进行集体供暖。夏季通常采用纵向
双酚A(BPA)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农药、涂料、增塑剂、阻燃剂、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等化工产品的生产,由于这些产品的频繁使用和低效处置,导致BPA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其类雌激素毒害作用会严重影响人类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目前,废水中BPA的去除方法主要有吸附、混凝沉淀、生物降解、Fenton氧化、光催化氧化和臭氧氧化等方法,但这些技术存在降解效率低、处理时间长、
目的:分析近十年六西格玛管理在护理质量应用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录的六西格玛管理应用于护理质量领域的实例类文献,借助End Note和Cite Space软件开展分析。结果:共纳入116篇论文。文献特征方面:2020年发文量最多,有19篇;论文分布于69种中文期刊,核心期刊发文占比7.76%;三级医院占比85.34%。文献内容分析方面:项目实施前涉及
矿区砷污染日益严重,由于雨水淋溶,大量的砷迁移进入周围环境中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湖南省石门县黄水溪是典型的碱性溪流,其地层为碳酸盐地层。湖南石门雄黄矿开采了千年,大量的尾矿、矿渣等残留,持续污染周围环境。黄水溪作为该地区唯一流域深受其害。据调查,黄水溪中砷通量一年高达5.7 t,砷变化范围在0.25-10.43 mg/L之间,且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尽管如此,关于黄水溪中砷浓度昼夜变化规律还未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