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mili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近20年有关中医治疗产后发热的文献,探讨产后发热的中医辨证、治法和用药规律。对中医治疗产后发热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从中探讨组合出治疗产后发热的各种中医证型的基本方药,并对其中医治疗机理和现代药理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989年6月至2009年6月生物学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产后发热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符合标准的的文献进行中医辨证、治法、用药归纳,并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中药治疗产后发热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从中组合出治疗产后发热的主要证型的基本方药。结果:产后发热的常见中医证型为少阳郁热证、感染邪毒证、血瘀发热证、血虚发热证、湿热发热证、外感发热证和其他证型,分别为37.76%、16.50%、11.65%、8.60%、8.40%、8.06%、8.94%。常用治法为和解少阳法、清热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养血益气法、通阳化湿法、养血祛风解表法和其他治法,分别为37.76%、16.50%、11.65%、8.60%、8.40%、8.06%、8.94%。常用治法的药物分类中补益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所占比例分别为34.54%、22.32%、12.86%、11.80%、5.02%。补益药在药物整体分布中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所占比例分别为58.64%、35.93%、5.43%。清热药中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清热泻火药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9.12%、23.83%、17.52%、17.52%、12.00%。活血化瘀药在药物整体分布中占12.86%。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和发散风寒药所占比例分别为57.13%和41.47%。结论:产后发热的主要中医证型为少阳郁热证、感染邪毒证、血瘀发热证、血虚发热证、湿热发热证、外感发热证。产后发热的主要治法为和解少阳法、清热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养血益气法、通阳化湿法、养血祛风解表法。主要证型的治疗药物:①少阳郁热证: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当归、人参、川芎、益母草、白芍、桃仁。②感染邪毒证:牡丹皮、连翘、白芍、益母草、败酱草、金银花、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知母、生石膏、竹叶。③血瘀发热证:当归、甘草、桃仁、川芎、白芍、炮姜、益母草、丹参、黄芪、牡丹皮、防风、大黄。④血虚发热证:当归、黄芪、甘草、白芍、陈皮、白术、茯苓、青蒿、人参、党参、白豆蔻、地骨皮。⑤湿热发热证:滑石、杏仁、薏苡仁、白豆蔻、厚朴、半夏、通草、淡竹叶、蒲公英、木通、黄芩、藿香。⑥外感发热证:当归、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川芎、白芷、白芍、桔梗、甘草。
其他文献
2007年5月29日,无锡市太湖区域因蓝藻爆发导致太湖水被严重污染,并引发全市饮用水危机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有关媒体在无锡自来水污染事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通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COPD同样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OPD是肺心病的
与以往通过资产专用性研究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的视角不同,文章以研发投入作为资产专用性的替代变量,研究在不同产品竞争市场环境下,资产专用性对横向并购行为与绩效的影响
以N-杂环卡宾——1,3-双(苄基)苯并咪唑盐酸盐(L1)和1,3-双(苄基)苯并咪唑六氟磷酸盐(L2)为配体,Ag和Au为中心金属原子,经金属交换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N-杂环卡宾金属配合物
现今,大多数倒车雷达运用超声测距结合单片机智能技术,其作为一种倒车安全辅助装置在汽车电子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大部分产品仅仅是独立的控制单元,无法与车载CAN网络接
一、研究背景更年期综合征在祖国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症”,本病在古代医籍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在“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脏躁”、“百
作为生物降解材料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由于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以微胶囊和胶束的形式应用于药物/基因控制释放体系。本
宋代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嬗变所引起的宋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均不同程度地对妇女的生活及行为 习惯、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宋代女子词人的嘱词作,于题材选择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对
<正>谭子虎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对眩晕、头痛、失眠、颤证、痿证、痴呆、健忘的中医药治疗具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跟随谭教授临证学习,
目的:选用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经验取穴并随证配穴,以期提高患者的视力及色觉功能。为国外使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可靠的临床理论依据。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