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延迟间隔对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的影响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u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瞻记忆是90年代兴起的一个新的记忆研究领域,它是指对未来事件或行为的记忆,是与回溯记忆相对应的一种长时记忆类型。本文从定义、特点、研究方法、加工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前瞻记忆研究进行了评述。延迟间隔是前瞻记忆的一个重要特征,探明延迟对前瞻记忆的影响机制对深入了解前瞻记忆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延迟执行范式(Einstein,McDaniel,2003)和经典实验范式(Einstein,McDaniel,1990)就延迟对前瞻记忆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鉴于各实验材料、任务的不同,实验结果分歧较大,不过许多研究结论都表明前瞻记忆的最初几分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编码存储过程。因此,对此变量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截止目前,前瞻记忆的研究大多都采用经典实验范式和延迟执行范式,实验结果与现实差别较大,与前瞻记忆提出的目的背道而驰。实际生活中,个体前瞻记忆的失败大多是缘于中断的突然发生,本文认为中断的出现必然会产生一个前瞻记忆任务—恢复被中断任务。目前针对中断特征的研究还很少,国外研究也刚刚起步,正处于资料收集阶段。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本文通过两个实验对不同中断延迟方式下的前瞻记表现进行研究,以河南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生为被试,以恢复被中断任务作为前瞻记忆任务,以正确恢复被中断任务的次数作为前瞻记忆成绩。实验1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在中断任务开始前后设置四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基线条件:无延时无提示;编码提示:延迟间隔内有提示;编码延迟:有延迟无提示;检索延迟:中断任务完成后新任务开始前的延迟。实验2同样采用被试间设计,设置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基线条件:同实验1基线条件;检索提示条件:提示伴随延迟出现。本文通过实验发现不同中断延迟方式对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出现了显著性差异,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中断突然出现或没有帮助的情境下,即便延迟时间很短(小于3分钟),个体也很容易忘记恢复被中断任务。2、中断出现后中断任务开始前的短暂延迟或明确提示有利于被中断任务的恢复,但是提示本身并不能改善个体的前瞻记忆成绩。3、增加中断任务结束与新任务开始之前的延迟间隔,使不同任务之间免于对认知资源的竞争,更有利于个体恢复被中断任务。4、中断任务结束后新任务开始前对目标线索的精确描述能够极大地提高个体恢复被中断任务的成绩。5、提供有效的检索线索比提供有效的编码线索更有利于被中断任务的恢复。
其他文献
汉语作为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在语音构成上存在独特的特点。汉语词汇的语义信息既负载在音段信息上(如元音、辅音),也负载在超音段信息上(如声调),而且音段信息与超音段
为进一步考察“解释法”和“解释-标记法”两种样例设计方法对解析几何规则样例学习的适用性及促进作用,以椭圆图形及其方程的三种样例为学习材料,通过3个系列实验研究,考察了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