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交通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交通供需关系的失衡,但因受土地利用、建设资金等因素的约束,传统的延伸道路长度、提高道路网密度等增加交通供给的做法越来越受到限制,因此,利用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调整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成为解决交通拥堵的可行途径。近几年,国内各大城市为缓解交通拥堵,分别针对自身情况实施了“错时上下班”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但由于实际情况及错时方案的不同,取得的效果各异,甚至在一些城市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错时上下班”的实施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方法等,为政府及交通部门实施错时上下班提供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通勤者的出行特征入手,简要介绍了出行链及通勤出行链的定义、构成、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并把影响因素分为家庭影响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两类。基于吉林市2008年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了吉林市通勤者的出行特征,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数据支撑。在研究出行者的出行选择策略的过程中,分别从出行链结构、出行方式和出发时刻三个方面分析了“错时上下班”对通勤活动的影响机理,发现在出行者出行过程中首先会选择出行链结构,进而选择出行方式,最后基于出行链结构和出行方式选择出行的时刻。基于出行者决策过程解析研究了出行链结构、出行方式和出发时刻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吉林市2008年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别建立了出行链结构选择的MNL模型、出行方式选择的MNL模型和基于出发时刻的贝叶斯模型,并最终标定了各模型的参数。同时,本文通过研究现阶段各城市实施的“错时上下班”策略和探讨各城市错时上下班的优缺点,总结出了“错时上下班”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深入研究“错时上下班”策略的目标人群和时间标准的设定的基础上,结合吉林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设计了吉林市的“错时上下班”策略。利用建立的模型得到了出行方式与出发时刻的交叉结构表,联系标准车辆统计表,计算得到在各时段居民出行的总需求量,从而评价吉林市“错时上下班”策略的实施效果。在出行数据调查、机理解析、模型建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现行实施“错时上下班”的矛盾及保障“错时上下班”顺利实施的相关建议与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