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自然驱动因素时空差异分析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009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与驱动力研究是当前地理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主要探讨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地球表层系统变化的影响作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不仅导致了全球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人类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驱动因素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引起土地变化的因子,以便为土地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途径。黄土高原南部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土地资源破坏与土地退化都较为严重,因此,研究该地区土地资源变化显得既重要又紧迫。该研究区位于我国北部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地形复杂,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主要涵盖陇东高原、陕北高原南部地区、山西高原南部、关中平原、豫西山地等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年内径流分配十分不均,年际变化比较大,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自于降水;大部分地区被风成黄土所覆盖,植被类型也复杂多样。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结合本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DEM)、行政区划图、广泛收集获取的相关资料以及实地考察获取的有用数据,对黄土高原南部1980年、1985年、1996年、2000年、2005年五个时期的Landsat TM影像进行了监督分类,分别获取了该研究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土地利用类型图);以此为基础,结合气候数据、地形数据、水系数据以及土壤数据,先从空间尺度上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南部自然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再通过选择典型区一延河流域南部,从时间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对于典型区,先对1980年——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做了时空分析,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变化速度分析、变化程度分析以及地类转移分析;再用SPSS软件对每一种自然驱动因素与土地利用各类型面积的改变做了相关分析,并得出以下有意义的结论:(1)气候要素:耕地与各气候要素相关性不明显,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林地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是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以及降水量;草地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主要是气温、降水量;影响水域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日照时数、风速;未利用地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是降水量。(2)地形要素:耕地、水域、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低高程、坡度小的区域上,三者对地形的选择性较强;草地、林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明显,主要分布在斜坡、海拔1000-2000m的高程上;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坡度小的区域。因此,地形因素是决定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3)水系因素:通过缓冲区分析得出: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的面积随着离水系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中耕地对缓冲距离最为敏感:林地的面积随缓冲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并逐渐趋于平衡;水域的面积随缓冲距离增大急剧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呈无规则变化。因此,水系分布是决定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其中,对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的影响是最主要的。(4)土壤因素:由于黄土高原南部1980年-2005年共25年间的土壤类型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之间相关系数非常小,相关性不明显。因此,土壤类型不是近25年中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因素。本文的拟创新之处在于先从宏观尺度上分析了黄土高原南部各土地利用类型与各自然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再通过选择典型区,从时间尺度上对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部分自然驱动因素做了定量的分析,但由于自然因素的缓慢变化,以及难以获取长时间尺度的数据,使得地形、土壤类型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因此,搜集查找长时间尺度的自然状况数据与土地利用变化做相关分析,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对敦煌石窟艺术的探究,不仅要立足于艺术形态对其进行分析,还要从实用艺术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使古老的敦煌艺术与现代设计应用实践密切结合。对敦煌设计艺术美学的探讨,主要
治疗组用中药舒解散内服结合自制药膏穴位贴敷治疗抑郁症 ,对照组用百忧解内服 ;结果两组治疗后SDS评分比较 ,有显著差异性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 1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 07
在当今中国社会结构整体转型的背景条件下,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其中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就是当前影响广泛、亟待研究解决的
本文是在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结合自己亲身参与辽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实践经历,对处于经济加速发展时期的辽阳市耕地和基本农
“城中村”特指我国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都市中的村庄”这一社会现象。随着“城中村”诸如土地利用低效、土地收益分配不公、生活环境恶劣等消极作用的显现,改造“城中村”已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P)是在土地利用优化(Land-use allocation )研究的基础上,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应的土地空间
林业产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受统计体系与方法等不完善的约束,难以全面反映林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区域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提出了以投
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和
三道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长春市东部的城乡交错带,是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较为突出和集中的地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容,城乡交错带位置逐渐向乡村延伸,垃圾填埋场难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