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Carotid plaque,CP)和T2DM中无CP患者资料差异,分析T2DM合并CP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早期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目的。同时探讨主要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为其中医辨证施治以及未病先防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1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469例,根据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以及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249例)和无斑块组(220例)。录入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吸烟史、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空腹C肽及餐后2小时C肽,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再分析其中主要危险因素在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满足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百分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主要因素。ROC曲线分析VFA预测风险切点值。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本研究共纳入T2DM患者469例,包括有斑块组220例(46.9%),无斑块组249例(53.1%)。有斑块组患者平均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BMI、WC、VFA、CHOL、LDL-C、Hb A1c、CRP均大于无斑块组患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TG、HDL-C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在有斑块组中,湿热困脾兼血瘀证患者(108例,49.1%)占比最高,与气阴两虚证(11例,5%)、气阴两虚兼血瘀证(60例,27.3%)、阴阳两虚兼血瘀证(41例,18.6%)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斑块两组患者中,有斑块组患者湿热困脾兼血瘀证比例高于无斑块组(79例,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2DM合并CP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以有无CP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吸烟史、BMI、WC、VFA、Hb A1c、CRP、CHOL、LDL-C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吸烟史、VFA进入方程(P<0.05),糖尿病病程、吸烟史、VFA是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VFA预测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切点值分别是男性109.5cm2和女性109cm2。4.T2DM合并CP中医证型与主要危险因素关系阴阳两虚兼血瘀证患者糖尿病病程高于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湿热困脾兼血瘀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困脾兼血瘀证患者VFA高于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阴阳两虚兼血瘀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证型患者在吸烟史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年龄、病程、吸烟史、BMI、WC、VFA、Hb A1c、CRP、CHOL、LDL-C是影响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其中病程、吸烟史、VFA为主要危险因素。2.VFA可作为预测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指标,当男性VFA>109.5cm2、女性VFA>109cm2,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风险性升高。3.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中,湿热困脾兼血瘀证型患者居多,其次依次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阴阳两虚兼血瘀证、气阴两虚证。4.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中VFA指数可作为诊断湿热困脾兼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