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许多研究表明,慢性应激是引发人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的方法,建立慢性应激大鼠模型和高温应激模型,通过对血清指标的测定、血管内皮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电镜观察血管内皮形态学的改变,来探讨慢性应激及高温因素下,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问题。 方法: 选取2-3月龄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40只,将大鼠随即分为3组:对照组(n=10);慢性温和应激模型组(n=15);高温+慢性温和应激组模型组(n=15)。模型组均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独笼饲养。高温+应激组除接受慢性应激外,还需接受42℃高温应激2小时,连续进行21天。实验中,每7天对大鼠进行称重、记录,并于眼眦静脉取血,离心后-80℃冻存。实验结束后测量3次血清皮质醇浓度,以确认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于大鼠腹主动脉取血、离心,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桨ET-1,血清IL-6、ICAM-1、KLK1的浓度;取大鼠主动脉组织,运用RT-PRC方法测定血管内皮NOS3、ICAM-1及KLK1基因的表达量;取部分主动脉组织,树脂包埋,超薄切片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与应激组和高温+应激组间血管内皮形态学的改变。 结果: (1)慢性应激对情绪状态的影响:应激第一周,高温+应激组体重低于其它两组(p<0.05);从第二周起应激组和高温+应激组体重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且高温+应激组体重要明显低于应激组(p<0.001);从应激第一周起,应激组和高温+应激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一周、第三周应激组血清皮质醇的浓度要高于高温+应激组(p<0.05)。 (2)慢性应激及高温因素对血桨 ET-1,血清IL-6、ICAM-1、KLK1的影响:应激组和高温+应激组的ICAM-1、IL-6和ET-1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温+应激组的ICAM-1、IL-6和ET-1的浓度要高于应激组(p<0.05);应激组和高温+应激组的KLK-1的浓度要低于对照组(p<0.05)。 (3)慢性应激及高温因素对血管内皮NOS3、ICAM-1、KLK1基因的影响:应激组和高温+应激组主动脉血管内皮中ICAM-1基因的表达量要高于对照组(p<0.05)。高温+应激组血管内皮ICAM-1基因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应激组(p<0.05);应激组和高温+应激组NOS3基因表达量要低于对照组(p<0.05)。高温+应激组NOS3基因表达量低于应激组(p<0.05);对照组血管内皮KLK1基因表达量要显著高于应激组和高温+应激组(p<0.05)。 (4)慢性应激及高温因素对血管内皮电镜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内皮细胞外部凸体不规范,核形态不规则,内皮与基膜连接不紧密,空泡明显。胞内异染色质含量多,常染色质含量下降;高温+应激组内皮细胞不连续,部分区域内皮细胞脱落,肿胀。内皮与基膜连接不紧密,空泡明显,胞内异染色质含量明显增多。 结论: 慢性温和应激可导致雄性大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高温环境可加剧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与NOS3基因表达高低有关;KLK1可能在内皮损伤中起到保护作用;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内皮损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