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交友节目女性商品化消费批判研究——以《非诚勿扰》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类节目以其新颖的节目形式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获得空前的收视率。从表面上看,女性被赋予了更高的主动权及话语权,实则在节目话语中仍处弱势地位。同时,当今电视交友节目对女性存在商品化消费,这种消费不仅停留在对女性外貌的表象消费,更深入进节目的方方面面。这一现象加剧了以“剩女恐慌”为代表的畸形婚恋恐慌,对女性的婚恋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从消费主义视角出发,以《非诚勿扰》为分析蓝本,从节目文本中女性嘉宾的“被消费”以及女性受众主动的“自我消费”两大角度来论述电视交友节目是如何对女性进行商品化消费的。同时,通过探讨此类节目对女性进行商品化消费的原因提出电视交友节目应更加关注女性内在价值、重塑女性形象,女性自身也应提高自我主体意识。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由、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消费主义相关理论以及《非诚勿扰》节目形态进行介绍,并通过《非诚勿扰》的受众调查指出部分女性受众存在“被消费”而不自知的现象从而引出话题;第三章从节目文本着眼,分析节目中的女性嘉宾是如何被消费的。包括“符号化”的女性形象、择偶观、选拔标准、节目流程以及话题性消费五大视角;第四章将研究方向转向台下受众,指出女性受众在消费主义的宰制下不自觉得认同节目对自身的商品化构建,并主动对自身进行自我包装。同时,以“女性商品化”的视角对剩女现象进行解读,指出节目对女性的商品化消费加剧了畸形的婚恋恐慌,对大众的婚恋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第五章为电视交友节目对女性商品化消费的原因探析。  结语部分,提出电视交友节目应尊重女性的内在价值,重塑女性形象;并呼吁终结女性被“商品化”的现象不能只从客观原因入手,女性自身也应提高自我的主体意识,为媒介塑造正面的女性形象提供应有的模板。
其他文献
近年来,导游在媒体上的霸道形象频现,导游被冠以“导购”和“黑导游”的名号,饱受诟病。本文选取《人民日报》、《春城晚报》作为目标媒体,抽取两份报纸近5年的导游报道样本,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指示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的要求,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以下简称“质量安全司”)全体同志迅
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中的社会性别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对1950年至2004年的《人民日报》3月8日这一天的新闻图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所反映和塑造的女性形象的
期刊
某一净环泵房水池,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不低于P8,工程施工时,在池壁-2.120m处留设水平施工凹缝。但因施工操作不当,造成部分凹缝未形成或未能迭到标准,且中间3道隔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据中国海关总署消息,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551.4亿美元,比上年收窄14.5%,这已是中国贸易顺差连续第3年下降,顺差额也为2006年以来的最低值。与中国对外贸易低迷的情况相比,2
期刊
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发展的方向。信息传播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和优势所在,合适而足够的信息传播支持是成功进行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电子商务信息传
灾害无情,人间有爱。四川、湖北山水相连,两地建设部门情同手足。5月13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第2天,一封饱含深情、代表全省建设系统干部职工关切心情的慰问电,便以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