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贸易是国际产业分工的体现,也是影响一国碳排放增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评估我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转移量及时间变化趋势,确定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意义及其是否足够引起政策上的重视;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判断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转移路线,确认中国碳排放转移的路径和主要受益者;从技术进步和最终需求减少的角度,分析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减排潜力。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中国是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显著净出口国家,且净出口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增加显著
1997、2002和2007年,中国由于对外贸易而净出口的隐含碳排放分别达199.85 MtC、204.08 MtC和615.65 MtC,分别为当年国内排放的19.57%、18.32%和29.79%。1997-2007年中国净出口排放总量增幅达208.05%。电气机械及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交通运输业等6个部门是出口排放最显著的部门;电气机械及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纺织业是传统的3大净出口排放部门,解释了中国总净出口排放的40%左右。
传统的以生产端为主的国家碳排放核算原则,忽视了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转移,易引起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碳泄漏”的产生,损害气候变化协议效力的执行。
2)现在的国际分工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转移的主要受益者
国际分工影响着国家间碳排放转移的责任分配。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以中、低碳产业占优势,并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一条主要受产业间的分工影响,即中国从中东国家、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联邦等国输入能源和金属这些高碳产业产品,制成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另一条主要受产业内分工影响,主要是中国从日本、东盟、韩国及亚洲其他地区输入中、低碳产品的半成品或零部件,进行组装后再输出世界各国,主要也是欧美国家。
如果只看一般贸易,欧美等发达国家(Ⅰ类)2007年直接向中国转移碳排放约252.02MtC,占当年中国国内出口排放(718.31 MtC)的35.09%;而如果再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即将中国的进口再出口排放计算在内,则200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Ⅰ类)向中国实际转移的隐含碳排放共计290.21 MtC,包括直接转移252.02 MtC和间接转移(通过中国向Ⅱ类、Ⅲ类国家或地区转移排放)38.19 MtC,占当年中国总出口排放(767.27 MtC)的37.82%。
3)中国国内碳排放的主要生产和需求部门集中,控制高碳排行业的出口,可以产生最高的减排效果
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6个部门是中国国内碳排放的主要生产部门;超过50%的中国国内碳排放主要是为了满足建筑业,其他服务业,电气机械及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4个部门的需求。
就产业排放结构看,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是中国国内碳排放和出口碳排放的主要生产者(占国内总排放的90%左右,超过国内出口排放80%),且超过70%的中国国内碳排放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的需求。
同等条件下,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高碳排行业单位最终需求的减少,可以产生最大效度的碳排放减少。适当控制第二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出口规模,优化国内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持续的快速发展,也将有利于中国CO2等温室气体的减排,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未来的国内、国际发展趋势,要求中国必须积极地、科学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要重视对外贸易中的隐含污染转移,调整国内出口导向政策,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并提高国内生产技术水平,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或污染排放强度,走低碳发展路线;同时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加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措施的宣传力度,提高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能力。